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水务资讯 > 正文

石羊河流域后期综合治理存在的困难

发布时间:2021-04-16来源: 甘肃省水利厅作者:佚名

  

  本站讯 2007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启动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剑指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这对威胁武威生存和永续发展的顽症痼疾。武威市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重点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中心地带的区域定位,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不断巩固扩大重点治理成果,《规划》确定的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地下水开采控制目标两大约束性指标连续多年稳定实现;全流域尤其民勤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干涸50年之久的石羊河尾闾青土湖碧波重现,水域面积达到26.7平方公里;青土湖区形成了106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地下水埋深由治理前的4.02米上升到现在的2.91米,有效遏制了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有利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民脱贫增收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曾经饱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和水资源严重不足之苦的武威而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过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外流域调水、生态移民、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使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但目前还面临几个问题。

  一是后期缺水形式依然严峻。经过多年治理,全市用水总量由治理前的28.77亿立方米减少到2020年的14.2亿立方米,降幅超过一半;关闭农业灌溉机井3318眼,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66.52万亩;地下水开采量由2007年的11.29亿立方米削减到了2020年的4.93亿立方米,特别是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由5.17亿立方米压减到了0.85亿立方米。即便如此,干旱缺水仍然是武威的基本市情。按照2035年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通过生产生活深度节水挖掘后仍缺水4.16亿立方米,缺水率高达17.3%。水资源短缺这个先天不足问题将长期存在,仍然是制约武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二是生态脆弱仍需长期修复。重点治理以来累计向青土湖生态输水逾3亿立方米,建成了民勤红崖山至青土湖生态输水工程,对民勤湖区北部10500人实施了生态移民,对迁出区退出耕地进行封育保护;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58.22万亩、封山沙育林草447.37万亩,退耕还林(退牧还草)43.55万亩。建成了西营河向民勤蔡旗断面专用输水渠。成立了民勤县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但总体而言,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沙多林少、生态脆弱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植被过度依赖降水,而区域内气象条件干旱少雨,人工干预无法触及大部分区域,导致生态修复过程漫长曲折,且易反复。

  三是水利工程短板依然突出。通过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等手段,重点治理期间发展特色作物种植面积230.8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85万亩,建成日光温室22.11万亩,养殖暖棚4387.8万平方米,发展戈壁农业2.8万亩。从技术上初步实现了地下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但流域水利基础条件还较为薄弱。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明显滞后,河道治理保护还比较薄弱;骨干工程调蓄能力低,水资源保障和应急调度能力差,调蓄调度受径流丰、枯变化影响明显;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农村饮水工程标准不高,抗旱防洪减灾能力亟待加强。

  四是现代化监管手段缺乏。水利信息化建设滞后,智能化计量普及率偏低,在线监测、远程管控平台覆盖面较小,地下水位监测完全依赖生态环境、水文等其他部门单位,石羊河流域治理期间安装的地下水计量设施逐渐老化失修,计量不精准;地表水灌区受渠道老化、斗口计量设施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无法进行计量,至今仍存在按亩计费。基层水管人员人均管理机井数量较多,缺乏有效监管手段,造成水资源管理失控漏管。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是针对流域濒临崩溃的生态系统、以遏制流域生态恶化趋势为主要目标,采取的应急性、抢救性治理修复措施。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家战略定位,立足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系统谋划有利于流域后续治理的系统性、综合性、一揽子项目,启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从顶层上谋划设计石羊河流域未来五到十年的治理目标任务。着力解决结构性缺水、水源涵养能力不足、荒漠化和沙化、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工程后期维护资金匮乏等突出问题,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马丽华撰稿 杨玉云审核)


原文链接:http://slt.gansu.gov.cn/slzx/dfss/wws/202102/t20210224_13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