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四年,紫禁城贞度门发生的一起火灾,开启了清代建设自来水公司的序幕。如今,以清末自来水厂旧址为依托建立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成为京城市民了解城市供水文化的重要窗口。
优质资源助推水情教育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位于东直门外香河园街3号,是一座具有首都水行业特色的集科普教育、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社会教育场所。2009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在清末自来水厂旧址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扩建了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并于2016年3月22日“世界水日”这一天对外开放。
“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由科普馆、通史馆、印章展和清末自来水厂旧址四个展区组成。”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此前还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节水教育宣传基地”“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北京市节水护水志愿服务站”等称号。其中,建于1908年的清末自来水厂旧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全国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和北京市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的对外开放,不仅可以让社会各界了解北京自来水业诞生、发展的历史,还可以了解北京水资源的现状和自来水的生产流程,懂得“自来水不自来”的道理,从而珍惜、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共同创造和谐的供用水环境。
挖掘历史传承水业文化
“如今我们一拧开水龙头就能源源不断流出清澈的自来水,而在110多年前,大家可知道,京城的自来水竟然是‘因火而得’的?”“供水之初,自来水被许多人称为‘洋胰子水’没人敢用,自来水公司不得不登广告消除公众疑虑。”“1949年开国大典用的国旗旗杆,实际上是4根自来水管一节一节套起来的。”跟随讲解员走进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一个个历史场景仿佛再现眼前。
自2010年开始,博物馆开展了具有自来水行业特色的口述历史工作,针对北京自来水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抢救性地挖掘研究,与亲历、亲见、亲闻事件的老人们坐下来面对面地访谈,通过采访与藏品相关的人或事,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
据统计,博物馆现有藏品共计1900余件(套),是北京自来水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为了规范藏品管理,搜集藏品资源,博物馆不断实施科学保护措施、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拓宽征集途径,有效提升了藏品管理专业化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水文化’这个主题,坚持守正创新,将博物馆建设成集首都供水历史展示、水文化传播、水知识普及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展示平台。”博物馆负责人说。
专精于质打造品牌活动
2016年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新馆开馆至今,与92所学校、120余家社区及相关单位组织开展了各类社教宣传活动230余期,7.2万余人参与其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我们博物馆主要打造了三大品牌活动,通过‘听水科普、品水文化、讲水故事’的形式层层深入,建立与观众的深度对话。”博物馆负责人介绍。
听水科普:成立自来水科普大讲堂,通过组织专业团队精准对接课标,研发主题课程,深入中小学校园、街道社区现场授课,答疑解惑,培养市民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品水文化:开启自来水探秘之旅,立足博物馆特色,灵活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根据不同参观群体的兴趣特点和知识基础,提供与众不同的互动学习体验。
讲水故事:招募培养“小小讲解员”,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与水相关节日,为观众传播自来水科普知识及历史知识,同时也为青少年搭建了锻炼自我和文化志愿的服务平台。
三大品牌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探索人水和谐的奥秘,让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根植人们心中。
同时,北京自来水博物馆还着力在宣传上下功夫。开馆至今,累计接待新闻媒体80余次。通过积极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全方位宣传博物馆特色亮点和活动信息。2019年博物馆以“5.18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首次通过“一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并在北京发布、快手等新媒体播出,播放量高达162.7万次,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原文链接:http://swj.beijing.gov.cn/swdt/swyw/202104/t20210408_234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