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水利枢纽这颗“塞上明珠”,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风霜雪雨侵蚀、黄河激浪冲击,仍像一条巨龙护卫着宁夏吴忠市青铜峡黄河大峡谷。
青铜峡水利枢纽。(图片由青铜峡市委宣传部提供)
早在建设期间的1963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建设工地视察后,专门题写了《游青铜峡》:
青铜峡扼黄河喉,约束水从峡里流。
导引分渠资灌溉,下游千里保丰收。
兴修大坝自需工,发电无妨灌溉功。
跃进开头难不倒,任他泥铁笑东风。
作为宁夏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之地,这里有青铜峡拦河大坝、青铜峡黄河铁桥、青铜峡铁路支线、引黄灌溉渠系、水利电力部“五七”干校旧址、青铜峡工程局大楼旧址、万宗尧墓、宁夏水利博览馆等,这些跨越半个世纪时空的党史“活教材”,每年吸引着超过20万人次到此参观。人们在“红色地标”中追寻精神的力量,在红色精神里感悟高尚的革命情怀。
“青铜峡水利发展史,在黄河开发利用上,是史诗般的存在。”在宁夏水利博物馆内,一位老水利专家感慨地说。
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是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闸墩式水电站。
它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赞歌,更是实事求是铸就的“红色地标”。
1955年11月,以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西安分院李奎顺总工程师为首的坝址选线查勘组成立。1956年春天,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104地质勘探队结束了陕西关中秦岭北麓的网川水库工程后,开始向青铜峡转移,在龙王庙内安营扎寨。5月初,勘探队150人全部到齐,勘测工作全面展开。除了勘测队员之外,还有100多名来自金积、吴忠的民工和船工也参加了勘探工作。1958年提出了初步设计阶段地质报告。
1956年8月,研究低头水电站的万宗尧,担任水电部北京勘察设计院青铜峡枢纽工程项目设计总工程师,万宗尧以他在苏联动力学院留学时的毕业论文《闸墩式水电站研究》作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蓝本,确定了闸墩式水电站布置方案。
1958年5月,万宗尧带着一家老小从北京来到设在兰州刚刚组建的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继续担任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青铜峡水利工程开工后,他作为项目设计总工程师来到青铜峡工地,兼任青铜峡工程局副总工程师。当时,宁夏从12个县市抽调1.8万多名民工,自带工具、干粮参加建设。大批浙江支宁青年,告别父母和家乡,抱着听从党的召唤、建设祖国大西北的宏大理想来到宁夏,投入到该工程的建设中。
闸墩式水电站的设计者万宗尧功不可没。
青铜峡工程的自然条件比较特殊,除了引水渠口众多、坝址地质复杂、地震烈度较高之外,黄河输沙量大、青铜峡水库库容相对小,处理泥沙问题就尤为重要。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灌溉渠首引水、灌区渠系的淤积、水轮机磨损、水库区的淹没和浸没等,如果考虑不周,将会带来一系列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
1958年8月,青铜峡工程开工后,设计和施工双方就闸墩式河床布置方案持有不同意见,一直争论不定。施工方青铜峡工程局一直要求改变坝型,认为这种坝型国内没有,就是国外也只有一两个,而且规模也很小,设计单位无经验可借鉴,枢纽工程规模以及设计和施工的难度都很大。设计方西北勘测设计院则认为,青铜峡工程建在多泥沙的黄河上,防淤排沙,保证顺利引水和发电至关重要,闸墩式电站带大泄量压力泄水管的布置方案,可以达到灌溉、发电进口前的防淤排沙、顺利引水和发电的目的。
1959年秋天,原水利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同志来到青铜峡工地视察时指出:这次来青铜峡本打算改变坝型,到工地后,看到工程的施工布局和围堰分期全部是按闸墩式设计布置施工的,如果要改变坝型是要延误工期的。中国这么大,闸墩式电站布置可以作为我们国家水电站建设的一种实验,不要再争论了。
整个工程一锤定音,采用了万宗尧的设计方案。历经岁月洗礼,河水冲刷,最终证明这个方案是正确的。
万宗尧40多岁就英年早逝。为了纪念万宗尧对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作出的卓越贡献,1995年,青铜峡人民把万宗尧遗骨从陕西石泉水库迁至青铜峡大坝东岸。
如今,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持续保证下游600多万亩农田灌溉和银川平原几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为宁夏社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清洁廉价的可再生电力能源。
万顷碧波万顷娇。在无尽的缅怀和回忆中,青铜峡水利枢纽充满了它不朽的力量感与时空感。
2021-04-16 来源:宁夏日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424515087763541914&item_id=15424515087763541914&reedit_timestamp=161853851000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原文链接:http://slt.nx.gov.cn/SLXC/MTJJ/202104/t20210416_17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