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绩效评价中,位于闽江流域上游的建瓯市位列全省前茅,获得年度正向激励第一档奖励1500万元。
从2018年试点工作开始,建瓯市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在水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农地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上同向发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修复的新路子。
一个镇域的治理智慧
迪口镇是建瓯14个乡镇之一,闽江支流吉溪与武步溪流经这里。
作为闽北典型的山区乡镇,迪口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达85.38%,但是全镇3万多人在此生产生活,不可避免带来水域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矛盾,是迪口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最大课题。”镇长戴卿说。
治理并非易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村镇规划建设站、国土所、林业站等部门,如果各管一摊,还是停留在九龙治水的老路子,容易摁下葫芦起了瓢。因此,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进行全域治理,统筹兼顾,成了迪口镇的解题答案。
迪口镇国土所所长詹祥荣说,镇里有2.3万亩山垄田,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治理的突破口选在了改造农田基础设施上,镇里将生产路、主干道拓宽,对年久失修的水渠进行修缮,不仅增加了农田面积,而且更便于农民耕作,目前已经改造完成1万多亩。
对于霞溪村村主任叶发春来说,这样的改造无异于“点石成金”,“原来这片400多亩土地大部分抛荒,改造后这里修了2.5米宽的主干道,村民通行方便,新改造的2000多米水渠能灌溉百亩农田,成了村里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叶发春说。
田的命脉又在于水。由于生活污水等污染,镇里两条溪流水质不断下降,首当其冲的是农田灌溉。“原来镇里污水都是直排溪流,水质不好,影响农作物。”镇长戴卿说,痛定思痛,截住生活污水源头,还一溪碧水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建设污水处理厂提上了日程,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了1000吨,覆盖镇域8000多人。
不仅于此,涵养水源的治本之策在于山,山的命脉又在于林。迪口镇有林地40多万亩,如何处理林农利益与生态保护矛盾,林业站站长谢小明感觉肩上责任陡增。借力南平森林质量精准林提升工程,通过赎买、租赁、置换、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与林农合作,这样林农不砍树也有收益,镇里收储商品林着手实施改造,套种乡土针阔叶树、珍贵阔叶树种,优化树种结构、林分结构。
如此,田、水、山、林、湖等环环相扣,形成系统性的治理。戴卿说,目前境内两条溪水质常年都达到了Ⅱ类水标准,实施1万多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治理了3处地质灾害点,生态修复为迪口镇增光添彩,走上了依靠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的绿色发展路。
一个县域的治理体系
像迪口这样的乡镇,建瓯有14个。
同时,建瓯位于富屯溪、建溪、沙溪下游,区域生态敏感性高,地质灾害点数量居南平市第二,需要生态修复的废弃矿山数量占全市三分之一强,高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五分之一强,治理之路艰难重重。
“我们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建溪流域建瓯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面源污染源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生态功能提升等五大工程,由财政部门牵头,协调住建、环保、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探索系统治理、部门联动的治理模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瓯市领导说。
作为建瓯市最大河流,建溪流域建瓯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关乎流域水环境、森林生态功能、农田生态功能等,在五大工程中投资最大,资金盘子是最大问题。好在2017年,南平成功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这是全国首个国家储备林PPP项目。“这款林业金融产品贷款期限25年,破解了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融资贵、融资难、融资短的难题,‘赎买+改培’的工作就顺理成章。”市林业试验林场场长谢健说。
如此,以存量林木资源现金流弥补新增造林的现金流缺口,既提升了林业质量,也解决了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比如我们赎买了东峰镇东溪口村一片253亩的商品林,其间进行了间伐,木材收入80多万元,再加上金融贷款、财政补助资金,解了资金之渴,用于森林质量精准工程,提升森林生态功能。”谢健说。
原文链接:http://slt.fujian.gov.cn/wzsy/mtjj/202104/t20210429_5587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