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映新城
幸福家园
梯田晨雾
犹江明珠
盛夏的赣南,水利事业如同这个季节一样生机勃勃。定南县洋前坝水库主体工程已完工,20余万定南人民热盼的“优质水源梦”即将成为美好现实;龙南市茶坑水库、兴国县洋池口水库、于都县岭下水库等中型水库正在兴建,有力推动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福寿沟、红井、上堡梯田等水利遗产加快申报,赣州水文化的魅力更加广为人知……
这方盛景,是赣州水利改革发展答卷中的精彩一笔。站在时间的船头回望,党领导下的苏区政府非常重视水利建设,苏区粮食生产增长了两到三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水利系统正初心,担使命,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开创水利事业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持续推进安全、民生、生态“三大水利”建设,积极谋划推进重大水利项目,迈出了水利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铿锵步伐,为守护赣江、东江、北江三江源头,造福全市人民群众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治水兴赣,万象更新。一幅江河岁岁安澜、人民安居乐业的图景,正在赣南大地徐徐铺展;一股人水和谐、共护家园的芬芳,正扮靓我市绿水青山。
正初心治水兴水保安澜
赣州,一座有着丰富水资源的城市。这里是长江水系赣江和珠江水系东江、北江的源头,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94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83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达336亿立方米。
赣州,一座有着光荣治水史的城市。苏区时期,赣州水利创造了“六个第一”:成立了第一个领导水利建设事业的政府机构——山林水利局,作出了第一个水利著名论断——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设了第一处农村饮水工程——瑞金红井,开展了第一次水土保持工作——兴国县长岗乡“乌砂山”水土流失治理,修建了第一座农田灌溉工程——瑞金东华陂,提出了第一个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千百年来,因得水利,赣水安澜,泽被一方。历史与现实在赣南大地交汇出不变的初心——治水兴水,这场利国利民的基础性战役,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不能动摇。
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在百废待兴的年代发出了治理水患、造福人民的动员令。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扶持政策。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时指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水利部、省水利厅以对口支援、资金支持、智力帮扶等方式,不断提升赣州水利“造血”功能。我市一代代水利人接续奋斗,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力,掀起如火如荼的水利建设。
经过多年大投入、大建设,全市基本形成了防洪、供水、灌溉、水生态等水利工程体系,建成堤防1218公里,水库1006座,水电站1137座,泵站2341座,集中供水工程4587处;灌区1.51万处,总灌溉面积435万亩。不断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为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夯实了支撑,增强了赣南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步入“十四五”,又一段新征程正在开启。2021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为赣州水利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全市水利系统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紧扣市委、市政府“三大战略”“六大主攻方向”部署,以构建现代化赣南水网体系为目标,在全国设区市率先启动并完成水网规划编制,正在积极谋划推进赣粤运河水利项目、两个引调水工程、三大防洪控制性枢纽、五个大型现代化灌区等重大水利项目,以及建设百座水库、整治万里河道,力争把赣州打造成长江珠江南北通道的重要节点连线,赣江、东江、北江源头优质“水塔”,名副其实的“千年不涝”之城,实现赣州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以及赣江下游水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担使命攻坚克难勇争先
去年年底,在东江源头寻乌县,全省首个水利PPP项目太湖中型水库顺利竣工验收;今年4月,我市获2020年度全省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第一名;5月上旬,北江源定源仪式在信丰县举行;6月中下旬,赣州市水利局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寻乌、上犹获评省政府表彰的全省“鄱湖杯”水利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半年多来,我市水利战线捷报频传。
进入新时代,全市水利人大力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担当,交出了水利改革发展的精彩答卷。“十三五”期间,全市水利建设投入180.06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55%。2020年市政府启动实施水利建设三年行动,已启动防洪、供水、灌溉、水生态等项目357个,总投资80.1亿元。
这是城水相依构筑的“安全答卷”——
我市大力推进“安全水利”建设,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40个五河治理项目、6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河流长度719.54公里,完成农田防护长度163.55公里,保护人口53万、农田51万亩。完成7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我市最大水闸章江水闸除险加固。先后战胜106次致灾性洪水,全市水库无一垮坝,重要堤防无一决口,累计减少因灾损失26.89亿元。防洪工程项目结合景观提升改造,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
这是以水惠民书写的“民生答卷”——
我市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建设,农村饮水保障能力得到提升。“过去天不亮就要排队到村头的水井打水。现在水龙头一开就能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别提多方便了。”宁都县固厚乡东排村村民陈木秀边洗菜边感慨道。“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0.85亿元,实施3820处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改善了454万农村居民的饮水条件,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农饮安全保障目标,11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为全市高质量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92%、88%,分别超出“十三五”目标任务值12和13个百分点。全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水源地达标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启动。
这是以水兴业浇灌的“发展答卷”——
我市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灌溉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市实施7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11个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项目,争取信丰走马垅等7个中型灌区列入省级项目建设计划,新增及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6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56万亩。修建农田灌渠12145公里,水陂2834座。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435万亩,较“十二五”末提高12%;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1,较“十二五”末提高7%。
这是以水丽城勾勒的“生态答卷”——
让一泓清水永续长流,是作为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我市,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近年来,我市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形成市县乡村四级4547名河长巡河、7663名保洁员常态化做好河湖保洁、595名“企业河长”和“民间河长”参与河流保护、560多支“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的全民爱河护河模式。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87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赣江、东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双100%”。5月下旬,我市与韶关市建立河长制工作区域协作机制,合力推动跨界河流管理保护,实现跨行政区域流域管护机制的新突破。
我市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有机结合,出台了《赣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赣州市水土保持条例》两个法规,扎实开展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曾经饱受水土流失困扰的上犹县梅水乡园村,试点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创新实施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和治山保水、疏河理水、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五水共建”,扮靓了水生态,村民依托茶产业、旅游业鼓了腰包。以该村为代表的水土保持“赣州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我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444平方公里,建成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58个,96个村被评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
始建于元朝的中国三大梯田之一——崇义县上堡梯田,得益于丰富完善的灌溉系统,梯田旱涝无虞。如今,这里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吸引四海游客前来探寻农耕景观、感受水利文化。
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浓厚水文化,共同描绘着美丽赣州绿色发展的生动图景。人水和谐共生,推动着我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向前。去年,我市荣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尤长。赣州水利始终秉持党的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唱响了一曲改革发展的壮丽凯歌。在“十四五”新征程开启之际,赣州水利正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展现新气象,建功新时代,为推动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谱写更为出彩的水利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原文链接:http://slt.jiangxi.gov.cn/art/2021/6/28/art_27166_345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