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对家住平鲁区屯军沟村的冯珍来说,一天的幸福生活从拧开水龙头开始。水缸见底,村外挑水,排队接水……吃水难曾经是她的心病。“现在好了,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的水!”看着哗哗流出的自来水,她的嘴角扬起微笑。
“国家政策真是好,不仅给我们接通了自来水,还建起了惠民水站,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换成以前想都不敢想!”五台县陈家庄乡耿家庄村的村民胡伍双捧起清澈的自来水激动地说。
……
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又到“喝好水”,这一系列的转变发生在我省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活里,他们正喝着“安全水”,幸福地奔向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累计投入60.02亿元,巩固提升了1250.1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条件,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6%,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
水畅了 用起来方便
盛夏时节,宁武县凤凰镇朱家岩村弓栓桃的家中,哗哗的流水声伴着朗朗的笑声在空中飘荡。“要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啊,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弓栓桃望着幸福的一家人打开了话匣子。曾经,朱家岩村吃水要到离村子100米、80多米深的山沟里去挑,后来家家户户都修了集雨蓄水池,吃水完全是靠天,夏天收集雨水、冬天收集雪水,吃水前要用筛子把水过滤一下。
“2019年,县水利局给我们村修了水塔,从以前挑水的深沟里用水泵把水提到水塔上去,再通过输水管道送到供水点和村民家中。现在一拧开水龙头什么时候都有水,喝着还放心。”弓栓桃笑着说。
吃水这件事,从“挑”到“筛”又到“拧”,让弓栓桃感受到了幸福指数的提升。
作为一个水资源极度短缺的省份,农村饮水安全受到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省连续组织实施了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全覆盖、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多阶段高强度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工程的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全面提升,广大农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场大雨过后,隰县黄土镇古县村村民曹新生院子里的蔬菜显得愈发“精神”。“雨下得再及时,平时也得有水浇地,蔬菜才能长得好。”71岁的曹新生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底气十足,“我们村里人,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种菜,以往一到夏天,就没有水浇地了。2020年6月,县水利局给村里重新安装了两根管道,南北各一根,入户管子也给接好了。不仅水够用了,水质还净化了,咱种的菜都长得鲜亮了,盛水的瓮底也不见沉淀的杂质了。”边说着,曹新生将两根“退了休”的扁担重新放回墙根,“还得留着它们,以后给娃娃们讲故事用。”
水好了 喝起来放心
从“无水喝”到“有水喝”,更要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水质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百姓的安居乐业。
“我们这儿的水现在不仅干净还好喝得很!”阳高县上马涧村村民孙贵连说,“以前啊,我们喝的水都是高氟水,小孩一长乳牙,牙就开始发黄。”
因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高硬度水,曾几何时,一口黄牙成为一些偏远地区农民“难以启齿”的痛。而更为严重的是心脑血管、神经、泌尿系统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因水致病、因水致贫现象十分普遍。
由于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十三五”期间,我省仍有部分农村群众存在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在实践中,我省编制氟超标地方病防治方案、氟改水工作方案,引导各地对有合适替代水源的优先采取更换水源措施改水;对没有合适水源的采取集中安装水质净化处理设备或安装家用净水装置等措施改水;对人口少、居住分散、改水成本高的村庄实施易地搬迁。
“以前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喝的高氟水,从今以后我们喝的就是安全达标水、放心水。”永和县芝河镇德城村党支部书记刘秋林高兴地说。
半夜起来等水,早上起来抢水,开上三轮“蹦蹦”拉水,扛上担子挑水……这是永和县过去农村人用水吃水的真实场景。如今,一直以来饱受“吃水难”问题困扰的永和县,306个自然村的5.8万农村人口全部告别了饮水难,吃上了放心干净的自来水。
永和县不仅解决“吃上水”的问题,更要让群众吃“安全水”。德城村虽然吃水的问题解决,但是氟含量超标,水质不达标。县水利局为村里安装了89台净化器,入户水全部达标。据统计,全县共为115个自然村的群众安装了7000余台净化器,彻底解决了饮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
2016年—2019年,我省饮水型氟超标改水累计投资6.4亿元,确保改水工程建设需求。在全省合力攻坚下,2019年年底,累计解决89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问题,提前一年完成饮水型氟超标改水任务。
水兴了 带来了变化
从曾经吃水难到吃上水,再到如今吃上安全干净的自来水,涓涓清流正改变着三晋大地上的乡村。
享誉三晋的厚民晋茶产地就在夏县王家河村。曾几何时,王家河还是一个贫困村,因受地势限制,吃水要到沟里去挑,农业更是靠天吃饭,吃水难、用水难成了很多村民最头疼的事情。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夏县水利人披荆斩棘,下深沟、爬陡坡,为村里找水源、引管道,最终将距离该村5000米的六股泉水,引入王家河村蓄水池,解决了这里百姓的缺水难题。
“水通了,村里有了灵气,产业兴旺,庄稼收成也好,来游玩的人也多了。”说到水带来的变化,王家河村村民喜上眉梢,“我们用上了自来水,还买了洗衣机,装上了淋浴器,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啦!”优质的水源和充足的水量让厚民晋茶成为我省境内培育出的高山优质“一级茶叶”,成为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很多村民都在茶园上班,离家很近,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
水兴百业旺。
“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前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走进临县前青塘村,满眼粽叶翠绿,处处粽香浓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质丰沛的水源造就了前青塘村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粽子产业。当年,随着脱贫攻坚进程深入推进,粽子产业大规模发展,前青塘村供水紧张现象日益突显。
为助力前青塘村产业发展,2018年,临县水利部门在该村新打了1眼深井、建了1座蓄水池、1座管理站,并且安装了净化设备和自动化供水系统,通过1万多米的供水管道,不仅让该村实现了自来水入户,而且彻底解决了用水紧张问题。
粽子作坊老板王乐勤喜上眉梢:“以前生产粽子用水就靠自己院子里的那眼浅井,产量一大,水量就不够,抽一会儿水就得停一会儿泵。自从通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粽子的产量和销量噌噌往上涨!”
现如今,前青塘村粽子作坊遍地开花,村民还注册了公司,每年数百万个青塘粽子远销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记者范珍)
来源:山西日报 2021年7月26日 头版头条
原文链接:http://slt.shanxi.gov.cn/sldt/tbtj_358/sxrb_3069/202107/t20210726_9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