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长沙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保护目标,以管好“盛水的盆”和护好“盆里的水”为主线,持续推进河湖系统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亲水、近水、悦水的精神需求。河湖长制逐步从“有名有责”转向“有能有效”,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水利支撑,全县境内的河湖真正变成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长沙县坚持目标导向,高位统筹谋划,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幸福河湖建设,为创建乡村振兴标杆区提供有力保障。长沙县遵循新发展理念和治水思路,把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作为总体目标,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坚守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约束上限,把水生态保护作为控制红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顶层设计,从规划、制度、责任层面进行宏观统筹谋划。
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县委书记付旭明指出,要奋力守护好一方碧水,竭力解决好河湖问题,全力做优做好用水文章,着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鱼欢、人和”的水美名片,用高质量规划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长沙县根据县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发展客观实际,科学编制水利“十四五”规划及水安全战略规划,及时出台了《“一河一策”实施方案(2021-2025)》《全域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区的三年行动方案》,将河湖长制与乡村振兴工作结合,同步统筹谋划、部署推进,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持续开展示范美丽幸福河流、小微水体管护片区创建,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保护机制,全面建设美丽宜居村庄。长沙县坚持以规划编制好、环境改善好、人才培育好、基层治理好、设施配套好、共同富裕促进好“六好”为目标,突出在“房、地、产、水、路、人”六个方面下功夫,构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村域高质量发展格局。
长沙县按照“条块结合、联排连调、齐抓共治”的原则,制定了《捞刀河、浏阳河(长沙县段)流域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河湖长管理职责和履职标准。根据水利部印发河长湖长履职规范、河长制办公室工作准则,长沙县汇编印发《河湖长制工作手册》,实现河湖长体系动态管理,强化工作培训,保障了换届前后河湖长制工作衔接顺畅,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落实规范化、标准化。长沙县构建了“综合+业务+督导考评”的河湖治理体系,强化了职能部门与镇街的联动协作,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合力。同时长沙县完善了交办督办、工作督察、考核问责、奖励激励等制度,健全了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日常巡查、监督执法等制度,将水质检测结果纳入镇街绩效考核内容,全面加强河湖跨界断面、主要交汇处、重点水域等水质监测,对水质超标的及时进行预警。长沙县构建了“河长+警长+检察长+民间河长+巡河员+保洁员”的“四长两员”工作体系,完善了司法衔接、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制度机制,为河湖长制真抓实干保驾护航。
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永高表示,各级河湖长要坚决扛牢河湖长责任,在河湖治理理念、路径、方式方面进一步创新实践,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责任体系上,全县50条河流,132座水库,1个湖泊,5.8万余处山塘、沟渠等小微水体均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实现了管护全覆盖;按照“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的原则,长沙县进一步压实了各级河长和各职能部门责任,明确由县住建、水利、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等部门担负行业监管责任,镇街履行属地责任;同时长沙县致力于自上而下逐级做好各责任范围内跨单位、部门的协调、监督、检查、考核等。在责任落实上,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县级河湖长做到既“挂帅”又“出征”,严格督促镇、村两级工作落实到位,切实把河湖长制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在责任追究上,将推进河湖长制落实与纪检监察部门“洞庭清波”执纪监督专项行动结合,并将河湖长制落实情况纳入了县对镇街政治巡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重要内容,落实“一河一考核”机制,将目标任务细化到阶段、量化到单位、落实到人员,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和失职、渎职等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严格责任追究。
长沙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难点,通过实施系统治理推动幸福河湖建设,为创建乡村振兴标杆区筑牢坚实基础。该县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为落实河湖长制的第一要务,从河湖功能、水质、管护上下足功夫,坚持把浏阳河、捞刀河流域综合整治和主要排口截污提质、小微水体治理作为河湖长制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开展水生态治理和修复,以水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促进县域生态涵养能力的持续提升。
河湖长制实施以来,长沙县大力推进防洪治涝、水库新建、水资源保障、小农水工程、农村安饮、水环境保护、智慧水利建设、水利改革创新等工作,聚焦河湖功能,在综合整治上下功夫。截至目前为止,长沙县累计治理河长181.23公里,全面提升了河道行洪、排涝、灌溉、生态自净能力,其中水渡河闸坝获评全国水利工程建设“大禹奖”。长沙县大力推进农村水土流失治理,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6处,有效恢复了小流域生态修复功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亩,完成乡村公园新建50个、环城绿带新建31.8公里、造林2.1万余亩,水土保持率高达94.5%,大幅度提升了县域水生态涵养能力。同时长沙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制度,严守5.93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红线,实现节水增效,成功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长沙县聚焦河湖水质,在精准施治上下功夫。该县通过分年度铺排298项流域综合治理任务和192项截污提质工程项目,实现了浏阳河、捞刀河整体水质稳定达标。该县分期分批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及市政管网改扩建,将破损排污管道修复、堵点疏通、片区管网联网碰通,重点完善了工业园区污水收集配套管网,解决了雨污管道漏接、混接现象。园区内工业废水均经预处理达标排入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大幅度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尾水排放标准。同时,完成改厕76290户,率先全省实现农村旱厕全面清零、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长沙县聚焦河湖管护,在全民共治上下功夫。该县通过借助报纸、网络和新媒体刊载文章600余篇,采用视频、H5长图、动画等多形式强化宣传,唤醒民众河湖保护意识。同时,聘用民间河长、企业河长40余名开展巡河监督,其中2名分别获评首批“全国青年河湖卫士”、“湖南省最美河湖卫士”。长沙县实施“举报有奖”监督机制,引导群众真正成为河湖管护的生力军,通过水利部“12314”、问政湖南、河长信箱、“12345”政府热线、河湖长制监督电话等渠道累计受理群众投诉210余起。长沙县坚持从水面管。实施水域保洁物业化+网格化管理,聘用保洁员528名,实施常态化水域保洁,落实河湖管护“最后一米”。长沙县注重从岸上防,在全省率先完成河湖划界工作,完成河湖水库410公里管理范围线划定,设立界桩标志2241个,明确了管护红线,正有序推进确权工作;长沙县定期开展河湖岸线清理整治,落实河湖清障、除杂和保洁等日常管护工作,实现“清四乱”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沙县创新形成水库“专业公司管护、财政专项补助、管护标准统一、监督管理常态”的物业化管护模式,实现水库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同时长沙县强化媒体管护监督,与记者一道,采用拍摄暗访片、走访、暗访、调查等方式,督促河湖管护工作落实;长沙县坚持依法管河护河,2021年检查涉水企业1460余家,抽检水质230余家,立案查处涉河涉水违法案件217起,处罚金额162万元,其中移送公安12起、刑事拘留24人、整治散乱污企业3家;长沙县创新管护手段,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智能监控等技术实现河湖智慧管护。强化从源头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垃圾分类治理,从源头上杜绝垃圾入河,同时强化大明湖生态湿地、白马桥湿地、麻林河河滩型湿地项目建后管理,保障湿地净化效能。
长沙县坚持效果导向,着眼强村富民,通过发展美丽经济推动幸福河湖建设,为创建乡村振兴标杆区注入强劲动能。长沙县在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聚焦治水、护水、增水三个阶段,重拳治乱、铁腕治病、系统治根,统筹推进增水、增景、增收三项工作,通过让水净起来、美起来,大力发展美学经济,为乡村振兴夯实发展根基,河湖日益成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源泉。
长沙县通过统筹惠民项目,助推农业增效。长沙县坚持以水为突破口,将示范美丽幸福河湖创建,作为地方“一把手”主抓的重点民生项目推进,浏阳河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美丽河流,松雅湖获评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省级美丽湖泊,草塘墈河五福村段获评省级美丽河流,桐仁桥水库、三叉河入围2021年省级美丽河湖评选。长沙县成功创建市级美丽河流4条、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14处,带动建成县级美丽幸福河35条、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10处,完成近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勾勒出一副“田成方、渠相连、壤质优、土能保、粮增收”的现代农业画卷。长沙县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增效项目,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长沙县投入超3亿元,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项目,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近17万亩,水肥一体化灌溉面积达1.1万亩,地膜覆盖、水肥耦合、深耕深松等农艺节水改造面积31.9万亩;长沙县投入1.5亿元完成了桐仁桥等6处灌区改造工程,使中型水库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保障了水权交易机制的顺畅运行,提升了灌溉用水效率。长沙县通过一系列示范创建项目的落地,推动村民理念转变,带动村民主动管水护水,助推农业增效。
长沙县统筹生态治理,带动农村发展。长沙县围绕“治理有效”目标,通过统筹农村水生态治理、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扮靓了农村环境,以水为依托的各类产业悄然兴起,激活了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其中,实施水塘垸3.2公里堤防达标建设、生态治理,构筑捞刀河、白沙河防洪、排涝、生态、休闲、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体系,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状况,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吃下了“定心丸”,保障垸内“产业兴旺”,“白沙河草淀”成为长沙近郊有名的“网红”打卡地。长龙街道湘峰村创新形成“党建+河长制”的“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模式,动员居民群众参与水生态治理、垃圾分类减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让农村更加“生态宜居”,吸引民间资本将破旧闲置的民房改造成精美雅致的院落式民宿,成功打造杨祠盈商小镇。江背镇将样板河建设、小微水体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相结合,整合各方资金,沿浏阳河、三叉河打造湿地公园、栈桥观渡、筒车主题公园、龙舟体验中心和渔夫广场,既建设了水美乡村,又带动了当地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接待游客人数达200万人次。全县已有规模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景点73家,每年接待游客超866万人次,经营收入超22.8亿元,优美的水环境为农村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长沙县统筹区域特色,促进农民增收。各镇街以河湖水体管护治理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河湖岸线产业链,做到“靠河吃河、靠水吃水”,助力村民实现“生活富裕”。其中,果园镇花果村对小微水体实施“源头控污、中途净化、末端修复”,采用生态湿地、人工浮岛等设施和底泥修复等技术修复水生态,净化了水质、美化了环境、助推了龙虾产业发展,该村的“花果虾”养殖面积3000亩,带动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2.38万元提高到了3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15元。高桥镇坚持“截污水、强整治、勤保洁、挖文化、创品牌、促发展”理念,将治理金井河与打造特色小镇相结合,发掘、传承和宣扬茶文化、廉政水文化,拓展家风家训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并带动高桥镇绿茶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慧镇锡福村探索形成“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污水治理模式,让昔日的“臭水塘”变成了如今的休闲“小公园”,依托生态整治后的山塘、沟渠蓄水、保水、灌溉,发展特色农业,创立了“板仓人家”农产品自有品牌,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变为体现乡土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农民增收。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水利兴则天下定,则国运昌,则百业兴。长沙县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忠实践行“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始终牢记嘱托,创新实干,勇攀高峰,不断拓展新空间,发展新产业,争创新优势,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http://slt.fujian.gov.cn/ztzl/lsfzhzz/tszs/202112/t20211209_579073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