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
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目的是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宣传口号
1. 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2.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
3. 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4. 居安当思危,防灾人为先
5. 灾害可以预防,生命不可逆转
6. 普及防灾知识,关爱人类生命
7. 警钟长鸣抓防范,积极防灾保平安
8. 预防灾害从头抓,大难临头不用怕
9. 心怀“国之大者”,底线不容有失
10. 有效防范化解水旱灾害风险,牢牢扛起水利部门天职,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11. 以防为主,防住为王;“预”字当先,“实”字托底
12. 锚定“四不”目标,强化“四预”措施,贯通“四情”防御
13. 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14. 依法防汛、科学防汛、全民防汛
15. 防汛无小事,责任大于天
16. 坚持人水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17. 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沿岸居民安全
18. 依法清除行洪障碍,保障河道防洪安全
防灾减灾小常识
1.什么是汛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季节性水位上涨的时期。
2.什么是防汛?
防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洪工程运用等方面进行的有关工作。汛的含义是指江河、湖泊等水域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涨水现象。
3.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水流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洪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4.降雨的特性
降雨可按空气上升的原因,分为峰面雨、地形雨、对流雨和台风雨四类。
5.24小时降雨等级与强度
小雨:小于10毫米
中雨:10~25毫米
大雨:25~50毫米
暴雨:50~100毫米
大暴雨:100~250毫米
特大暴雨:大于250毫米
6.暴雨来临时如何采取防范措施?
(1)暴雨来临,关闭门窗,防止雨水扑入屋内,一旦进水立即关闭电源、煤气等设备。
(2)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3)不要在流水中行走,15公分深度的流水就能使人跌倒。
(4)在山地如发现水流湍急、混浊及夹杂泥沙时,可能是山洪爆发的前兆,应离开溪涧或河道。
(5)暴雨中开车应打开雨雾灯,减速慢行,注意预防山洪,避开积水和塌方路段。
(6)注意街上电力设施,如有电线滑落,即刻远离并马上报告电力部门。
(7)如住所可能出现严重水淹,应撤离居所,到安全地方暂避。
7.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1)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自己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逃转移,如一时躲避不了,应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洪。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结构牢固的楼房上层、高地等地转移。
(4)泥坯房里人员在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要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不宜游泳、爬到屋顶。
(5)洪水来临前,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
(6)如果被洪水包围时,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或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已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7)千万不能游泳逃生,不能攀爬带电的电杆、铁塔,远离倾斜电杆和电线断头。
(8)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8.旱灾期间如何确保饮水安全?
旱灾是一种渐进性自然灾害,造成大面积人群饮用水短缺,危害群众健康。水源减少,生活饮用水匮乏,清洁、消毒条件受限,水质易受到污染,易引起痢疾、甲肝、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因此,饮水安全非常重要。
(1)树立保护水源的意识,清除水源周围的垃圾及其污染物,将人畜饮用水源分开,保证饮水卫生安全。
(2)饮用水源的选择要远离厕所、畜牲圈、垃圾堆,水源周围禁止排放人畜粪便及其他污染物。无自来水供应的地方应优先选用泉水或井水。备用水源点要设立保护区,禁止排放有毒物质,如废水、废渣、垃圾、粪便等污染物。
(3)启用新的水源时应对水质进行检测,水质应符合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方可饮用。
(4)做到喝开水,不喝生水。
(5)饮用水之前必须将水进行消毒。
(6)如需要远距离运水时,要注意防止运水过程造成饮水的污染。送水工具在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
(7)干旱造成生活饮用水匮乏,导致洗手、蔬菜清洗困难等问题,很容易引起痢疾、霍乱、甲型肝炎、伤寒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的传播。因此,如出现身体不适时请及时到当地医院诊治。
原文链接:http://slt.ln.gov.cn/zxpd/gzdt/202205/t20220506_455354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