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水务文化 > 正文

吃苦耐劳代代传

发布时间:2022-05-27来源: 陕西省水利厅作者:佚名

        我的家乡是陕北米脂,地处广袤雄浑的黄土高原腹地,这里山峦逶迤、峁梁纵横,素有“梯田之乡”的美誉。过去的陕北多风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所以,陕北人又自称为“受苦人”,祖祖辈辈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收获希望。

      祖父就是一个典型的“受苦人”。他身材魁梧、黝黑健壮、声若洪钟,性格刚毅、爱憎分明,是一个典型的陕北硬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饱受地主欺凌,吃尽苦头,期盼早日翻身。后得到党组织的引导,成为地下情报员,参加革命后使他看到了光明。爷爷白天下地劳作,晚上披星戴月护送情报。为了不被人发现,经常是赤脚夜行。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爷爷在解放陕北沙家店战役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利用他熟悉地形的优势,给西北野战军一支队伍带路。组织农友昼夜不停挖战壕。在队伍最后发起冲锋的时刻,他也纵身跳出战壕,抡起老镢头,与敌人英勇搏斗。

      一九四九年后,爷爷担任村里的大队书记,当家做主人,满怀热情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大潮之中,带领村民修梯田、建大坝、搞果业,抢红旗、争先进,掀起火热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建成了县上有名的先进村,使我们后印斗村成为米脂县学大寨“一杆红旗四朵花”中的一朵花。在那个艰苦奋斗的岁月里,爷爷吃亏在前、享受在后,与社员一起艰苦创业,成为组织信任、村民爱戴的好书记。用爷爷的话说:“党的恩情似海深,为人民服务,他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后来,爷爷光荣的当选县人大代表前往省城参加大会。

      在繁重的集体劳动中,爷爷还挤出时间,选了一处山坡,用双手开山劈地,修建窑洞,把他那把老镢头舞得虎虎生风,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修建窑洞需要大量石头,爷爷就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爆破开石,先用背驮,后来用牛车拉石,历时10年,历经艰难,终于建成了3孔石窑,改变了家人的住宿条件。

      父亲从小跟着爷爷下地干活,在爷爷的示范引领和严格要求下,练就了一身好苦,翻地、挑粪、打窑、破石等各种农活精通娴熟。由于爷爷还要忙大队的工作,家中的农活主要靠他干,他起早贪黑,勇挑重担,年少养家,在高强度的劳动中锤炼出了顽强奋斗的精神。

      后来,父亲有幸被招为工人,在铜川矿务局基建公司建材厂工作。在厂里,他挑重活、干累活、争先进,扛水泥、开航车、搞外调,风风火火工作,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记得,那时每逢秋收,父亲都会急匆匆的回来,割谷子、刨土豆、拔豆杆,与村里的农民一样劳动。我记得,父亲给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多吃些苦,有好处。” 1987年春节,父亲探亲带回了一本《汉语成语词典》,这是厂党委给他优秀共产党员的奖品。这些年,我一直把这本词典带在身边,不时地翻翻,激励自己成长。

      现在我,即将步入知命之年,回首自己的奋斗历程,有一点值得自豪,那就是我传承了我们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小时候,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我和妈妈、姐姐家人一同劳动,春种秋收,挑水浇园,打柴割草,这些农活成为了我童年深刻的记忆。要说最难的是挑水,两大桶水压在肩上,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对一个还不到15岁的少年来说,是何等的艰难。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我必须咬着牙干。看着自己挑满的一大缸水和湿溜溜的菜园子,耳边听着家人的称赞,自己也享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九五年我走出陕西水校的大门,踏入交口抽渭灌区,成为了一名水利人。在16年的基层工作中,我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在泵房度过的。泵站运行是一个比较辛苦的岗位,抽水期间要上运行班,一天三倒班。停水期间要维修设备,劳动强度较大。有时遇到设备突发故障还要抢修。与生俱来的吃苦精神再一次在我身上得到体现。我工作起来风风火火,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泥里水里连身趟,打铁轮锤,捞柴上杆,下水池清理淤泥,总能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

        2003年,任家站实施世行项目改造,全拆全建,工期紧、任务重。在紧张的拆除泵组工作中,庞大的泵体无法从检修口吊出,众人束手无策。这时的我挺身而出,抡起大锤,狠砸检修孔200余下,硬是把20厘米厚的混凝土地面砸开了两个大缺口,最后顺利地把泵体吊出来。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很惊讶。时任站长的张来群在现场说:“没看出锦锋干活猛的很!是个拼命三郎!”。

      2010年9月,我被交口抽渭管理局里调往渭南机关,从事公文写作和新闻宣传工作。机关工作没有基层那样的体力苦,却有机关工作的脑力苦。公文写作是个苦差事,“白加黑”是常事,经常要熬夜写稿,特别是新闻宣传工作,白天要深入一线采访拍照,晚上要加班写稿、处理图片,我想,如果没有吃苦精神,这副担子我是挑不起来的。近几年,单位领导关怀照顾,给妻子安排了打扫机关卫生的工作。我利用业余时间,帮助爱人打扫卫生,我们两口子起早摸黑,坚持每天早早的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为工作人员创造出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

      家风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吃苦精神永不过时。我要注重家风建设,给他讲家人奋斗故事,多给孩子创造劳动机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中做起,在劳动教育成长,引导孩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精神,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用勤劳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让我欣慰和高兴的是,我的孩子在我教导下,逐渐的懂得了吃苦的含义,开始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有时还帮助我和妻子打扫卫生,在学校负责开锁教室门,积极为班级服务,有时同学把东西忘在教室,他不厌其烦的前去开门,热情为同学服务,我看着他早出晚归急匆匆的身影,我好像又看到了少年时期我那奋斗的样子……

  


原文链接:http://slt.shaanxi.gov.cn/sy/qswh/202205/t20220513_22208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