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3月22日举行《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闻发布会,由省水利厅厅长王立新同志主发布,省水利厅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文件主要内容及工作举措,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黄惟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利关系国计民生、关乎子孙后代。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高质量发展,以水利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已公开发布实施,为了便于社会各界深入了解《意见》的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省水利厅相关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专家介绍《意见》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省水利厅厅长王立新先生,省水利厅副厅长陈仁著先生,省水利厅规计处处长申宏星先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邱静女士。现在,有请省水利厅厅长王立新介绍有关情况。
王立新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长期以来,各位朋友十分关心、支持广东水利工作,广泛宣传报道水利政策、工作措施和主要成效,为水利事业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李希书记出席并讲话。近日,《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公开发布实施,引起广泛关注和期待。下面我就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我省水利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把治水兴水作为“1+1+9”工作部署重要内容,统筹推进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节约保护、河湖综合治理等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我省用全国6.6%的水资源量、保障了全国8.9%人口的用水需求,支撑了全国10.9%的GDP,并且安全、优质对港对澳供水约300亿立方米,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香港、澳门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我省地处南海之滨,降雨充沛、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河道长度超过10万公里,湖泊150多个。经过全省干部群众持续奋斗,已基本建成集供水、防洪、防潮、排涝、灌溉、发电、航运等主要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现有水库7922座(全国第四),总库容450.96亿立方米,规模以上水闸8312座(全国第四),堤防总长度2.89万公里(其中海堤长度全国第一),大中型灌区477宗,有效灌溉面积2665万亩,泵站1.7万宗,治理中小河流1.3万多公里,农村供水工程2.6万宗,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累计建成碧道2900多公里。
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优化,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水利基础不断夯实,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如,河湖长制工作、水利建设多次受国务院督查激励,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获全国优秀,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2016-2020年)获全国第二名,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成为全国水利系统首个获得“时代楷模”称号的集体,韩江、东江分别入选第一、第二届全国最美家乡河。
“十三五”期间全省水利投资1863亿元,较计划投资增加23%,水利事业迈上新台阶,有力支撑了“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实施,有力支撑了全省如期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水利工作虽取得显著成效,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洪涝、干旱灾害时有发生,河湖水生态质量尚未全面改善,水利事业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仍有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强降雨、风暴潮、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2020年秋天以来的持续干旱告诉我们,兴利除害、治水兴粤,仍是我们需要勇于面对并着力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保障水安全面临新的考验。因此,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水利高质量发展步伐,把支撑发展的水安全基石打得更稳更牢。
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治水工作,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就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创造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治水兴水提供了科学指南。2020年总书记视察潮州时,殷切嘱咐我们“要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治理,让韩江秀水长清”。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重点水利工程、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目前,我省有10多项重大水利项目被纳入国家水安全保障规划等重要规划。
李希书记在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强调,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是我省应对“两个大局”深刻变化、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对照水利现代化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牢把握水利工作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朝着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坚定前行。
三、聚力实施“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在新征程上续写广东水利建设新篇章。今年2月23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公开发布实施,为“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意见》包括正文十部分内容、32项具体措施,提出了我省水利高质量发展2025年目标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意见》的核心内容是绘制了“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即以加快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能力提升、万里碧道、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农村水利保障、智慧水利、水文现代化和水利治理能力提升8大工程为具体抓手;以构建水资源配置骨干网、防洪安全网、万里碧道网、农村水利保障网、智慧水利网5张网为施工大纲;以迈进全国第一梯队为前行目标和标杆,奋力开创我省水利工作新局面,为实现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我省完成水利投资725亿元,居全国首位。为推动“851”蓝图落地见效,我省谋划了总投资8000亿元以上的重大水利项目,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4000亿元以上,今年计划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
我们的努力方向是,通过聚力实施“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系统构建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绿色水经济体系,推动我省水利事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全省水利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与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我省水利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征程。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实施“851”蓝图,使涓涓清水润泽南粤大地,实现江河安澜、秀水长清,不断提高广东父老乡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谢谢大家!
中新社记者
我们知道,水资源配置在水利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请问《意见》关于水资源配置方面有哪些重大举措?谢谢。
王立新
当前,我省正在高质量推进“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所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中,最紧之一就是水资源。广东是一个丰水的地区,多年平均降雨1771毫米,对比华北地区普遍年降雨量是500到600毫米。广东雨水如此充沛,那我们还会缺水吗?这是很多省外的朋友会提出的问题。其实广东水资源的短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时空分布的不均匀。常年居住在广东的朋友就知道,5月的“龙舟水”是降雨最多的,6、7月份靠台风雨。二是空间的分布不均。比如湛江雷州半岛,这是一个常年比较干旱的地区,在粤东也经常出现干旱的年份和地区。时空分布不均是广东的降雨来水的一个特点。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我们的人口大规模流动。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结果是广东人口到了1.26亿,当前,人口向珠三角、沿海地区聚集是一个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的需求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来不缺水的地方现在人多了,缺水了,原来可能缺水的地方,现在人都走了,不缺水了,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四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这些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花了很大的力气,还有一些地区存在水质性缺水。由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这一次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意见》把水资源配置网的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工作,提出要构建“五纵五横”的水资源配置网。具体而言,就是以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为“纵”,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工程、东深供水工程为“横”,构建覆盖全省16个地级以上市、受益人口超7600万人的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通过实施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来解决区域性的缺水问题,包括大家熟知的东深供水工程,建成运行50多年来,累计供水量约530多亿立方米。其中,对香港、深莞供水分别占香港淡水总量的70~80%、深圳用水量50%以上、东莞沿线8镇用水量80%以上,近年年均实际总供水量约20亿立方米,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深圳、东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除了东深供水工程以外,我们正在规划和建设另外两个工程,一个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从西江鲤鱼洲取水向广州市南沙区、东莞市和深圳市供水,并为香港、番禺、顺德等地区提供应急备用水源,惠及人口1140万人。这个项目已经在建设,明年年底能够全线贯通。另外,我们正在谋划的就是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工程,通过集中整合上移珠中江地区受咸潮影响的西江下游取水口,统筹区域供水水源,扩建区域性应急备用水库,构建多水源保障的珠中江一体化供水新格局,提高区域供水保证率和抵御风险能力,解决1600万人口因咸潮上溯造成的用水安全问题。
在粤西地区,为了解决湛江特别是雷州半岛长期干旱的问题,我们规划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该工程从我省西江云浮段取水,经高州水库、鹤地水库向粤西地区湛江、茂名、阳江和云浮市调水,从根本上解决粤西四市缺水的问题特别是雷州半岛水资源短缺问题,惠及人口1100万人。在粤东,我们正在规划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在已基本建成的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基础上,通过实施输水管道工程、龙颈水库扩建工程和规划建设揭西大洋抽水蓄能电站,解决汕头、揭阳、潮州、梅州和汕尾部分地区城乡生活用水需求,形成丰枯调剂、多水源互补、可持续利用的供水保障体系,多年平均引水量约8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350万人。
这几大水资源配置工程覆盖了全省16个地级以上市,总投资约2800亿元,在“十四五”期间会完成大概1300亿左右。工程建成后,可基本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省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可以说,“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是破解我省水资源供给问题的“关键一招”。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
《意见》在加强流域防洪安全网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申宏星
谢谢您的提问。防洪安全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旱灾害防治工作,经过长期持续的建设,我省已基本形成“上蓄、中防、下泄”的防洪工程体系,全省现有水库7922座、堤防总长度2.89万公里,规模以上水闸8312座,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地级以上市主城区防洪潮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县城防洪潮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省的总定位总目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水安全的需求,对标国内外水利发展先进地区,我省现有防洪工程体系还存在一定差距和短板。如大江大河防洪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东江、西江、韩江、鉴江干流堤防整体达标率不高,部分干堤达标率不足50%;超标准洪水防御工程体系尚不完善,临时蓄滞洪区建设滞后、管理薄弱、启用难度大。珠三角九市主要城区现状堤防防洪潮标准为50~200年一遇,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100~500年一遇仍有差距。全省4409公里的海堤,达标率仅为58.5%,达标率偏低。此外,还有10条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和独流入海河流、1万公里的中小河流、1686座病险水库和153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需要除险加固。这些都是我们防洪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为此,《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江河安澜的防洪安全网,加快优化防洪工程布局,加强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大江大河堤防和河道综合治理,推动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堤防达标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广东省西江干流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对我省西江干流65.2公里堤防进行达标加固,对67座穿堤涵闸进行重建或加固,工程概算投资24.7亿元。工程建成后,将使肇庆市、云浮市主城区防洪标准提高至100年一遇,沿河县城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该工程已于2020年9月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9月完工。二是加快谋划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工程。主要任务是对大湾区内1213公里堤防进行加固提升,结合万里碧道建设与沿岸生态环境、景观绿化、市政交通、旅游、休闲等功能进行综合治理,规划投资约300亿元。三是加快谋划广东省东江干流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对东江干流210公里堤防及74宗穿堤涵闸进行达标加固,全面提高河源、惠州、东莞市主城区防洪能力,规划投资约118亿元。四是加快谋划广东省韩江干流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对韩江干流114公里堤防及56宗穿堤涵闸进行综合整治,规划投资约38亿元。五是加快谋划鉴江干流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对鉴江干流170公里堤防及穿堤建筑物进行达标加固,规划投资约10亿元。
这是5宗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建设。同时,《意见》还提出要建立水库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2025年前全面完成现有及新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建立健全山塘管理机制,加强安全运行管理。加快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持续推进江河主要支流及独流入海河流、海堤、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农村重点易涝区治理。加强临时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提升超标准洪水防御能力等。以上流域防洪安全网建设项目规划总投资约2160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908亿元。谢谢。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万里碧道建设已实施几年,并取得了积极成效,能具体介绍一下吗?下一步将如何高质量推进?谢谢。
王立新
谢谢。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统筹防洪、治污及生态的系统治水创新举措,今年也列入了省民生实事。在这里我想把万里碧道的内涵给大家再汇报一下。
万里碧道我们把它定义为“三道一带”,一是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二是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三是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滨水经济带。简称“三道一带”,也就是集防洪安全、生态修复、文化休闲于一体,同时带动沿岸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廊道。它的这个内涵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在河边修两条马路就是万里碧道。实际上,通过万里碧道,把我们水的六个层次、系统治水统筹起来,也就是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把系统治水的六个层次给它统一起来。经过过去三年的建设,广东万里碧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们的规划提出“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全省规划了十大省级的碧道,各市也制定了本区域碧道规划。到去年年底,已建成碧道2900公里,今年将再建成碧道1800公里以上。
我们对去年的碧道建设进行了评估,水质优于Ⅲ类(含Ⅲ类)河长增加232.3公里,增幅为13.4%,黑臭水体全面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河段长度减少了302.5公里,降幅为48%。防洪达标的河段增加了642公里。生态岸线增加了1169公里,生态岸线从35.7%增加至55.6%。慢行道增加了2178公里,我们还沿着碧道建设了1424个文化旅游的景点。可以说,碧道的建设集中体现了我们系统治水的成果,特别是给我们广东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在的幸福感。可以说,各个城市、各个乡村的碧道都成为当地群众最喜欢去的地方,也是我们年轻人喜欢的网红打卡点,所以我们认为碧道建设的综合成果是非常显著的。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对万里碧道的建设,按照我们的规划以及碧道建设的要求,首先是要抓好江河安澜和秀水长清这两个重点。碧道建设,污水治理必须先行,行洪必须是安全的,这是一个基础的工作。生态要进行修复,还要满足当地城区、城郊、乡村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使万里碧道成为我们广东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也为我们广东的父老乡亲造福,让我们的河流成为真正的幸福河。谢谢。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
我们了解到,2021年我省基本实现了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但部分居民有反映水质不佳、水压不稳等问题。请问,《意见》中提出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谢谢。
王立新
农村供水问题是一个基本的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把农村集中供水的问题作为乡村振兴九大攻坚战之一来强力推进。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全省还有525万农村人口没有喝上自来水,省委、省政府部署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省直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各级党委政府攻坚克难,共建设了4678宗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省已基本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农村人口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
从全省的情况来看,刚才这位记者提的问题,我们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在部分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质量还不是很高,所以时不时会出现一些投诉的情况。大家知道,农村地区因为人口相对比较少,也比较分散,特别是在一些山区,有的村庄、有的农户居住比较偏远,所以过去我们在推进农村集中供水的时候往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或者行政村为单位,或者几个村片区为单位。我们分析,以自然村或者行政村为单位来建设供水设施,它的保障率、供水质量肯定会比较差,为什么呢?村里面就这么一个水库,可能它的水库的库容是比较小的,那也就是说靠天吃饭了,如果碰到干旱的天气,水量就得不到保障。如果是村建村管,水质、水压等供水质量也很难保障。所以,这是由过去的建设方式、管理方式造成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差不多一半的小水厂供水规模是在每天100立方米以下的,这些小水厂的供水质量会难以保障。
接下来,根据《意见》要求,我们将推动实施农村集中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程,来全面地提升农村供水的质量和效率。“三同”主要是指农村供水与城镇要同标准、同质量、同服务;“五化”,首先是规模化,就是把这些小水厂进行合并联网,形成规模化建设。二是标准化,水厂的建设、水质的要求、设备的配备都要标准化。三是专业化。过去由村里面管理的,以后都要由专业的自来水公司管理,比如去年攻坚行动建成的一批水厂质量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从开始就要求实施专业化管理。接下来,我们要把存量的水厂逐步过渡到全部由专业的自来水公司进行管理。四是一体化,即城乡一体化。在县城、墟镇周边的农村水厂能联网的尽量联网,联网以后供水的质量也会有保障。五是智慧化,农村供水设施管理也要做到智慧化。比如韶关南雄一些村里的水表已经实现了扫二维码了解用水量、缴纳水费。通过实施农村集中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程,农村供水设施智慧化管理也能后来者居上,使群众能喝上放心水、优质水。谢谢。
深圳商报记者
《意见》提出要“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请问,绿色水经济有哪些新业态,能产生什么效益?谢谢。
王立新
我继续回答您的问题。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过去我们传统的理解水经济有水力发电、农田灌溉、航道运输等等,在新时代这样一个发展环境之下,我认为水经济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第一个层次,通过水的综合治理来带动滨水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和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比如最显著的是茅洲河和练江,经过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改善以后,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过去在深圳宝安区工作,当时茅洲河两岸有很多电镀厂,基本都是“三来一补”加工厂,现在逐步在演化成高科技园区,比如深圳光明科学园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研发重镇。第二个层次,水治理好以后,整个休闲、康养、旅游产业会极大地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第三个层次,水治理好了以后,除了水源保护区以外的水体,可以开发成水上运动、休闲娱乐的基地。大家看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水上运动非常普及,它同时还可以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这个产业是非常之大的,对广东来讲有着非常好的条件。另外就是优质的饮用水产品,去年农夫山泉上市,大家很意外地发现它成为市值第一大的公司,实际上饮水行业本身是一个人人都需要的行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因人而异的饮用水产品。还有,水处理、节水产业,这与碳达峰、碳中和密切相关。广东不仅要治水,还要兴水,治水的成果要让老百姓共享,同时还要利用治水的成果来发展产业、带动经济。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去年粤东的大旱非常受公众关注,请问近期广东还有没有发生大旱的可能性?省水利厅将如何应对?谢谢。
王立新
2020-2021年,我省遭遇了比较罕见的连续两年旱灾。去年的汛期结束以后(9月份以后)进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干旱的局面,特别是东江、韩江流域以及粤东地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采取了综合的措施来抗旱保障供水安全。一是早准备。从2020年8月份雨季还没有结束我们就提前强化会商研判,科学调度水利工程,部署落实各项抗旱保供水措施,一直持续到2022年3月18日。二是抓蓄水。全省各大中型水库实施保水蓄水措施。如水力发电必须服从供水蓄水调度。三是统筹流域调度,以流域为单位,对于流域各市面临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应对,比方说在东江流域,深圳必须要依靠东江的水,要多蓄水。在河口的广州东部以及东莞,主要是要压咸潮。我们实施精准调度,调整新丰江水库的压咸流量。通过这些措施,既保障下游城市的供水,又防止了水库弃水。四是实施节水行动,各市都采取了综合节水措施,调整用水策略,比如深圳市使用非常规水源,直接在河道取水解决城市消防、绿化、城市清扫等问题。最后就是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去年粤东地区通过四大应急供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约每天28万方。在农村山区,去年打了2200多个水井。总之,我们通过各种综合措施,有效地应对了60年来罕见的旱情。
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和中长期预测,今年南方地区应该还是一个丰水的年份,但是,我们也要做好应对三年连旱的准备,尽早地采取措施。比如进入雨季以后,要尽快地确保全省的大中型水库能够恢复蓄水。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年雨季结束的时候,全省的大中型水库有效蓄水量要从现在的50亿恢复到100亿,这样能确保今年冬季正常的供水。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我了解到,在香港、澳门供水系统中,广东供水都占有很大比重。请问,《意见》在保障港澳供水安全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谢谢。
陈仁著
谢谢您的提问。悠悠东江水,浓浓三地情。多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对港对澳供水安全的决策部署,兴建了相关的水利工程,比如说东深供水工程、珠海竹银水库、珠海对澳门供水等水利工程。去年4月21日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称号,表彰四代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为香港的供水安全所作的突出贡献。《意见》也对保障香港、澳门的供水安全作了专门的部署安排,要求我们加强与香港、澳门的供水合作,采取相关的措施来保障“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供水安全,特别是提高保障能力。目前正在建设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还有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的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工程,以及珠海推动实施的珠海-澳门水资源配置工程等等。这一系列的工程都将为香港和澳门的安全优质供水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刚才王立新厅长也介绍了抗旱的情况,去年广东的旱情比较严重,降雨量比往年偏少23%,东江流域的主要骨干水库的蓄水量偏少了40%,省内主要干流的来水量偏少三到七成。面对这种比较困难的局面,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书记、省长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多次到新丰江水库、东江沿岸进行调研,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以及有关专题会议来研究部署对香港、澳门的供水安全保障问题。水利部李国英部长、刘伟平副部长多次与我省连线会商,指导我省加强抗旱、压咸、保供水等方面的工作。珠江水利委员会落实水利部的部署,从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千里调水压咸补淡。比如在元宵节前再次实施调水压咸,为西江下游特别是中山、珠海抢蓄淡水赢得了宝贵的时机。我厅认真落实上级的部署要求,通过分析研判、精准调度,优化调水方式、采取节水措施等等,甚至包括今年1月27日晚上11点开始动用新丰江水库93米以下库容,拿出“水家底”,来落实好粤港、粤澳的供水协议,保证香港、澳门的供水量足质优。六十多年来,我省累计向港澳供水约300亿立方米,其中对香港供水275亿,满足了香港80%左右的供水需求,对澳门供水大概25亿,满足了澳门98%以上的用水需求。接下来,我们会认真落实好《意见》的相关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地做好对香港、澳门的供水安全保障工作。谢谢。
广州日报记者
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极端气候多发频发。面对极端气候带来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我们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谢谢。
邱静
谢谢您的提问。近些年,城市极端暴雨几乎年年发生,“城市看海”的现象也都频频刷屏,我相信大家对去年“7.20”暴雨事件记忆犹新。作为沿海省份,广东省是极端暴雨的高发区,由此造成的城市内涝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前年广州市增城5月22日也发生过极端暴雨现象,也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失。面对这种极端天气的灾害,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为此,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加强涉河涉水活动的监督管理。江河湖库是洪水的主要出路和重要滞纳区,要重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对可能影响行洪排涝的建设项目,必须做好施工期的风险辨识与评估,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确保一旦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够通过应急措施来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第二,确保行洪通道畅通。城市洪涝灾害有其独特规律,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城市水系这一蓄洪、行洪的重要空间往往易出现“血管硬化堵塞”等问题,就像珠三角是一个水网密布的区域,城市的土地也是非常稀缺,所以我们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河道的行洪空间,比如有一些城市可能因为用地的问题会占用河道,甚至有一些城市会把一些河道填埋,这都会造成防洪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河湖空间管控,及时清理行洪水域的违章构筑物,确保水面率只增不减,预留足够的蓄滞雨洪空间。
第三,强化应急预案,完善预警、预报发布路径与机制。在预报发布路径这一方面,我省目前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以广州为例,当将出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相关部门都会发布红色预警,同时,公众会收到相关部门的短信通知,及早做好防范准备。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紧密配合,进一步加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机制建设,通过智慧化手段提升应对极端灾害能力。第四,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增强自救和互救能力。谢谢。
主持人黄惟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各位还有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可以在会后与发布单位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相关链接: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相关附件:
原文链接:http://slt.gd.gov.cn/zcjd8770/content/post_39177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