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水利局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水利厅大力支持下,深入推进“三统筹三扩大四创建”活动,不断探索补水机制,充分利用腾库容防汛,将洪水资源化,统筹利用引江水及本地水库水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开展河湖生态补水,努力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一是机制保障,科学谋划补水方案。为全面开展河湖生态补水,助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17年以来,保定市统筹引江和水库水,在全市范围内科学谋划开展了河湖生态补水工作。根据水库蓄水和预测来水,在满足生产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提出生态补水目标,逐年制定生态补水方案。一系列河湖生态补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实施生态补水的制度保证。截至2021年底,累计向市域河道和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43.7亿立方米,2022年,计划实施生态补水5.2亿立方米。
二是清“乱”先行,畅通生态补水线路。充分发挥各级河长湖长作用,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对全市178条河道全面排查河湖“四乱”问题,持续推进主槽和滩地清理,开展河道内垃圾、障碍物、违章建筑清理,确保主槽内垃圾、障碍物等动态清零;同时开展河湖生态廊道建设,系统推进河湖廊道自然生态修复,恢复河湖自然形态,加强水域岸线空间分区分类管控,实施河湖空间带修复,构建沿河沿湖绿色生态廊道。2017年以来,市累计排查清理河道6000余处,清除河道垃圾1100万方,拆除各类违建1407处,封堵非法排污口1785个,取缔非法采砂场105处,清除树障2.13万亩,设立各类警示牌、标志牌1.1万余个,多年积累的河道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三是试点引领,开启河湖生态复苏新探索。2022年,在保障境内重点河流和白洋淀常态化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补水范围,选定潴龙河、唐河、北拒马河3条典型河流的重点河段,开展全线贯通试点,探索河湖生态复苏新思路,促进实现人水和谐共生。截至2022年7月10日,3条试点河段共计补水7.1亿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补水4.1亿立方米、水库补水3亿立方米,共形成有水河长252公里,最大水面面积从5.61平方公里增加到13.74平方公里。试点河段全线贯通,河流水质普遍改善,河流基本功能得到恢复,地下水回补效果明显。试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今后生态补水提供了成功经验。
根据省水利厅安排,利用汛前水库腾库迎汛有利时机,按照“能补尽补,应调尽调”的原则,我市组织开展“清河道、控水位、补水源、严管护、强监测、做好宣传”等工作,调度本地水库水,结合引江水,集中实施潴龙河、唐河、界河—龙泉河—清水河、北拒马河等多条河道生态补水,实现多条河道的全线贯通,极大改善河道沿线水生态环境。
四是水源共济,全面推进河湖生态补水。保定市科学调度水库水,积极协调引江水,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一是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向沙河-潴龙河、唐河、蒲阳河—清水河、瀑河、北易水河、北拒马河等多条河道进行生态补水。二是适当延长补水时间,除主汛期外,实现全年常态化生态补水,确保沿线主要河道常年有水。截至2022年8月7日,累计补水13.4亿立方米,超过年初计划补水量的158%,其中水库向下游河道累计补水8.3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补水5.1亿立方米,共形成有水河长563.5公里,最大水面面积24.75平方公里。通过生态补水,唐河、潴龙河、清水河等一批河流相继恢复了河畅、水清、鱼游、蛙鸣的勃勃生机,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使白洋淀水位始终保持高水位运行,再现了“华北明珠”水天一色、碧波荡漾的秀美风光,极大提升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保定市水利局
原文链接:http://slt.hebei.gov.cn/a/2022/08/27/2DE716C3D2434651B85E7F391B70606E.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