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日前,北京市凉水河经开区段以97.4的高分正式通过了水利部验收,成为全国首批17个示范河湖之一。这条长度为5.4公里的河段围绕“江河安澜的行洪道、水清岸绿的生态道、融入自然的休闲道、科技共享的智慧道”四大定位,成为了北京市首个国家级河湖“样板段”。北京市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示范河湖效应还将向本市更多河湖延伸,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幸福河湖的建设成果。”
“十三五”期间,北京水务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开展河湖治理,拓展开放共享的水域空间,积极解决市民身边的水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务工作的新要求新期盼,进一步实现“水惠民生”。
服务市民群众 大力推进水务设施和水域空间开放共享
西三环边八一湖,2万平方米的自然水域向公众开放水上运动,早已不是件新奇的事儿。碧水依依时,市民可在“家门口”体验和学习皮划艇运动,到了冬天冰雪皑皑,这块广阔的天然冰场又成为了市民滑冰戏雪的好去处。实际上,“十三五”期间,越来越多的北京城市河湖已经从之前的“闲人勿进”变成了市民的亲水乐园。
“皮划艇这项水上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非常环保,不会对河湖水环境造成危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城市河湖成了市民的水上运动场,这在前几年是不敢想的事儿。以前,绝大部分河湖岸线空间仅用于通行,再加上有的河湖水质和水环境不佳,市民在经过部分河段时甚至要捂着鼻子绕行。”
目前,北京水务系统已在全市范围内开辟了25处河湖水域滑冰场,推出22条段300多个垂钓区。“十三五”期间,随着河湖水环境的不断好转,河湖周边也逐步成为市民游玩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满足市民的亲水需求,2020年9月开园的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与通州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遥相呼应,形成“北园南心”的生态格局;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已实现通航;西郊雨洪调蓄工程累计接待市民133.4万人次;打通凉水河、清河、西南二环水系等滨水游憩通道,实现沿河“一走到底”;面向社会公开评定“北京市优美河湖”,有力推动形成水务共享开放的良好局面。
“未来,北京还有更多的河道将亮出水岸线、还河湖于民。”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继续稳步推进河湖岸线空间开放共享,探索推进利用河湖空间建设露天游泳场,大力推行城市滨水空间慢行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具备条件的再生水厂、自来水厂向公众开放。
聚焦“关键小事” 积极解决市民身边的水问题
“接诉求、派工单、收反馈、记回访”、“7×24小时连轴转”、“闻风而动、接诉即办”、“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这是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市水务局分中心热线值守人员的日常工作。
“十三五”期间,北京水务部门聚焦市民身边涉水“关键小事”,把“接诉即办”作为加强和创新水务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积极办理市民反映的各类涉水事项,成立了市水务局“接诉即办”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市水务局分中心,逐步构建出响应及时、上下贯通、步调一致、协同高效的“接诉即办”工作体系,建立完善交办转办、联合督查督办、分析评估调研、量化考核评价的快速处置机制,推动解决了游泳、垂钓等为民服务规范化管理、雨后水环境快速恢复和巡河路乱停车整治等难题,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2020年以来,北京市水务系统共办理市民诉求3452件,响应率100%、解决率93.68%、满意率95.03%,“三率”指标高于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在全市“三率”综合服务排名中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在做好“接诉即办”工作的同时,北京水务部门还主动向前一步,创新“未诉先办”机制,推动水务治理力量、监管力量下沉。2019年11月,北京市水务局选派64名业务骨干担任水务专员,先期以朝阳、丰台两区为试点,探索建立“水务专员进街道”为民服务长效机制,推动水务为民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变,从单一治标向提升水务基层共治共管能力转变。水务专员结合工作实际,定期通过电话、视频和现场走访相结合等方式持续与街道进行对接沟通,积极帮助解决群众身边供水、排水、水环境等涉水问题,并通过推广网络主题漫画、编制工作手册等创新形式,积极宣传水务政策、法规、知识等,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水务、理解水务、监督水务的良好工作氛围。
“街道现在通过‘吹哨报到’机制,与各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说是‘一吹就到’,但是像北京市水务局这样‘不用吹哨,主动报到’的却是全市首例。”朝阳区东湖街道办事处主任谷雨说。
此外,“十三五”期间,北京水务部门还积极开展引导市民安全文明游河专项行动,在全市河道、水库、湖泊等水生态空间开展巡查引导工作,让市民在享受河湖优美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同时,自觉抵制不文明游河行为和违法行为,共同保护河湖清洁优美的生态环境。推动“回天有我”水务社会服务,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 不断加大水务“放管服”改革力度
“请建设单位介绍项目前期开展情况,主设单位汇报项目设计概况,重点介绍与水务相关的设计方案……”一场“云审查”正在北京市水影响评价中心举行。正值疫情期间,为保障重点民生工程有序推进,水影响评价开启“云模式”,不降标准、不减服务,以“加速度”的政务服务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了便利。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水务系统不断加大水务“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进全市水务审批服务“一网通办”;精简涉水审批政务事项,简化申报材料达62%;办理建筑许可世行评价二级指标“供排水接入”时间降为28天;针对社会投资小型工程建设项目,“供排水接入”推出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三零”服务新举措,从受理报装到竣工通水最快办理时限不到10个工作日;行政审批推出4项“立等可取”即办件,办事企业群众平均跑动次数降至0.15次;疫情期间对符合要求的中小微企业停征污水处理费,截至2020年11月底,北京市停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污水处理费的企业数量有9519家,累计停征水量0.894亿立方米,累计停征污水处理费2.68亿元。群众与小微企业对供排水市政服务的获得感大幅攀升。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水务‘放管服’改革力度,以贯彻落实‘好差评’制度为契机,强化工程建设领域水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对现有涉水行政许可事项,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优化流程等方式,不断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进一步扩大供排水接入‘三零’服务覆盖范围,认真做好新一轮营商环境‘双迎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