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3年,福建水利系统开足马力,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价值转换日见成效,发布了全国首个《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省级地方标准,建立了河湖长制工作省级正向激励机制,组建了省内两个流域管理机构,涉水项目“1+N”“N+1”审批模式、“水利服务基层小分队”机制全省推广,各地水权交易、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纷纷落地,各项工作有为有位走在“前头”。
一单交易闯出生态价值新路
2023年12月,一笔特殊交易经过全国首个水土保持碳汇专项账户完成流转,共交易长汀县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碳汇10万吨,总价180万元,折合18元每吨。
该流转账户由福建省水土保持监测站与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签约设立,用于今后全省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碳汇的存储和交易,并为探索水土保持碳汇监测核算、产品开发、交易与登记等全流程的工作模式和机制提供平台支撑。
核算表明,水土保持项目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作为首单交易产品属地,罗地河小流域经过连续21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著巩固和提升了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和碳汇增量,碳储量增加约3万吨(碳当量),年均增长1890吨;碳汇量达到约1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土壤碳汇约6万吨、植被碳汇约5万吨。
“交易的180万元收益将用于罗地河小流域后续生态保护和治理项目,进一步提升小流域生态质量,增加碳吸存能力。”福建省水土保持监测站工作人员介绍。今后,福建将以罗地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碳汇项目为典型,在全省范围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碳汇开发和交易,为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提供“福建经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福建创新思路,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龙岩市长汀县开展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进一步促进水土流失治理良性循环;南平市光泽县依托丰富水资源优势,搭建水生态银行运营平台,建立水资源定价机制,发展水美经济;漳州、莆田、三明等地先后推动用水权改革,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化,引导企业由“被动”节水转为“主动”节水。
两个省标打造行业示范标杆
“请您对该河湖的水体感官进行评价。”“请您对该河湖岸带状况进行评价。”“对于幸福河湖创建,您有什么建议与意见?”……日前,一份关于“河湖健康与幸福河湖评价”公众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出现在大众视野。
“2023年,我们开展了10次线下问卷调查。”福建省河湖健康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结合线下和线上渠道,已陆续收回问卷调查评价6万余份,涉及具体问题和建议2万多条。
“调查问卷是评价导则的内容之一,通过问卷和访谈,引导公众观察居住地河湖健康状况,关心和参与河湖的治理和保护。”福建省水利厅工作人员说。2023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省级地方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规定了幸福河湖评价的总体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构建了河湖幸福指数测算方法,包括安全河湖、健康河湖、生态河湖、美丽河湖、和谐河湖等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设置体现了普适性与区域的差异性,比较符合福建的省情、水情与河湖管理实际,为各级河湖长及相关主管部门创新推进流域河湖管理保护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和支撑。
“除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以外,福建还与台湾水土保持技术协会联合编制省标《海峡两岸共通水土保持科教园评估准则》,率先推动两岸水土保持标准共通。”福建省水利厅工作人员介绍,台湾较强的水土保持技术力量和人才队伍,与大陆的治理模式、政策优势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高度互补,具有巨大的交流合作潜力,这已是两岸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共识。
2023年,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全域创建幸福河湖成果发布,环带内11条河(库)幸福综合指数达87.6,全部获评五星级幸福河湖;泉州市永春桃溪入选第二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三明金溪(将乐段)、厦门筼筜湖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龙岩长汀羊牯汀江水利风景区入选第二十一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
三种模式提升服务基层效能
2023年,八闽大地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遍地开花,捷报频传:木兰溪综合治理工程入选水利部发布的“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一闸三线)工程全线通水,沿线580多万人喝上“放心水”;罗源霍口水库即将下闸,下游连江县城区防洪能力将提高到30年一遇,保灌面积13万亩,惠及373万人……
作为水利行业的“优等生”,福建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创新打造“三种模式”,提升服务基层效能,助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创新项目服务模式,排忧解难“零距离”。福建创新组建水利服务基层小分队,配套工作通报、协调会商、技术保障等6个机制,联合省发改、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成立5个专项服务组,常态化下沉一线,为基层提供融资、前期、建设、管理全过程指导。截至目前,共深入125个项目现场,协调解决用地保障、项目审批、技术优化、资金筹措、建设管理等方面问题153个。
深化项目审批模式,快速通关“零延时”。福建通过“1+N”“N+1”审查审批了平和官峰水库、闽江流域(古田段)防洪工程等15个项目,实现一个项目多个事项一次申请、一次审查、一次批复,有效减少了审批环节和时间;通过优化“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创新“AI即办”审批品牌,审批效能持续提升,2023年共受理行政审批件4170件,已办结3623件,其中项目类已批复169件,总投资约209.18亿元。此外,福建将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乙级资质电子证照新办、延续、变更、注销事项作为“AI即办”试点先行上线。企业通过系统,按照告知承诺制事项办事流程进行操作后,即可“零等待”拿证,大大提高了办证效率。
探索项目攻坚模式,多方联动“零障碍”。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闽西南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水利项目,福建建立“指挥部+公司”工作机制,通过指挥部统筹指挥,公司高效实施,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当前,已建立省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专班运作,灵活运转,随时碰头,及时汇总、梳理、协调、解决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从水利投资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正向激励,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全国考评连续三年位列A级行列,再到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连续三届榜上有名……福建凭着一股“拼劲儿”,交出了亮眼的项目建设成绩单。
放眼未来,福建将继续坚持“三下沉”工作法,建设“一河一网一平台”,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奏响水利强音,为加快建设福建大水网、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福建篇章提供高水平的水利支撑。
原文链接:http://slt.fujian.gov.cn/ztzl/lsfzhzz/mtjj_31141/202401/t20240118_638261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