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迎两会 看环保 | 奋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4-03-01来源: 中国环境报作者:佚名

  九曲黄河,浪淘风簸。智慧生态黄河示范建设项目在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亮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项目展现了我国如何统筹各领域资源,提供跨区域治理的解决方案,也为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生态环境“一线”工作提供了一个直观可视化的通道。

  而这也正是我国加快构建汇聚各方面力量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坚持推动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引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科技研发投入,不断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与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发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推动法治建设,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

  2023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七大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明确要创新完善有利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政策制度。

  回首2023年,多部国家法律法规出台或修订,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2023年4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审议通过,9月1日起实施,为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防控生态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提供了法治保障。同年10月,海洋环境保护法再次修订发布,12月,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修订发布……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或修订,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同时,生态环境部门立足部门职责出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举措和文件,在区域层面积极作为,联合有关部门聚焦区域重大战略制定实施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并持续抓好落实。2023年4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印发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的具体行动。

  除此之外,生态环境领域的地方性立法也不断完善,为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黑龙江省,全面推进美丽龙江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推动综合类城市构筑支撑黑龙江可持续发展的“绿心地带”,煤炭类城市实现“煤城”向“美城”华丽蝶变,生态类城市展现美丽北国风光。

  在天津市,生态环境法治保障更加坚实,噪声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等条例列入地方性立法规划项目,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执法“长牙”“带电”。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建设美丽宁夏的意见审议通过,明确了新征程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等内容,为建设美丽宁夏制定了作战图。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为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提升执法效能,促进企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

  企业既是污染物排放的主体,也是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生态环境领域的严格执法,有利于增强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促进企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推动企业将绿色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不断健全内部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2023年,生态环境部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严厉惩处恶意环境违法行为,继续联合最高检、公安部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查处违法案件2906起,罚款4.71亿元,移送公安涉嫌犯罪案件1624起。全年各地办理行政处罚案件7.96万件,罚没款数额总计62.7亿元。

  生态环境部在执法工作中,采用“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模式,直接组织工作组进驻基层,深入一线,企业一家一家看,排污口一个一个找,固废堆场一个一个查,确保问题查清、弄清。同时,通过建立责任落实的闭环体系,把责任逐级向下分解、落实到人,抓住了“关键少数”,也用好了“绝大多数”,有效打通政策制定“最前一公里”和制度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压力传导到位。

  2023年7月,《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实施,突出体现了生态环境领域执法实践特点,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责任,有力增强生态环境执法的规范性,为执行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提供了遵循和指南。

  除此之外,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在提升执法效能方面,也围绕突出区域联合、创新规范、助力发展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

  黑龙江省牵头与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三省一区”联合交叉执法,2023年检查企业240家,建议立案80件,移送案件5件,共同提高了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为给基层有效查处环境检测、自动监控数据等领域造假违法行为提供科学指南,制定了相关标准、执法要点等,提升环境执法能力,并严格实施抽查检查计划。2023年累计开展现场检查9958次,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628起,罚款5316.20万元,办理实施配套措施案件29起。

  安徽省淮南市生态环境局秉持帮扶式执法理念,寓服务于执法,保障执法力度与温度有机结合,助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开展送法暖企帮扶活动,通过点对点包保送服务,开展企业上门环保“体检”,全年共走访帮扶企业500余家(次),帮助企业“主动改进”从而避免“被动违法”,提振发展信心。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科技创新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助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

  2023年10月,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召开,强调新征程要以支撑保障美丽中国建设为根本任务,以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目标,全面实施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3年,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印发《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建设第一批55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同时深入推进地方监测站点与国家“应联尽联”,2.5万个地方监测站点数据实现联网共享。

  在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副主任李红兵表示,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打造了生态环境信息化大系统,完成大气、行政许可、土壤、执法等40余个专题应用,实现“一图统揽、一屏调度”。

  当前,各地也在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加科技经费投入,鼓励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与环保组织和相关部门合作,加强技术交流和共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福建省加快数字技术场景化构建,生态云场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针对飘忽不定的海漂垃圾,依托生态云平台搭建智能化治理场景,智能识别海漂垃圾种类、面积并自动派发任务、跟踪处置,重点岸段海漂垃圾密度下降超一半。

  湖北省注重发挥专业团队优势,在美丽湖北建设规划纲要、流域综合治理、湖泊污染防治、大气重污染应对等方面,优选部规划院、中规院等高水平研究团队,力求科研解决“真问题”,为美丽湖北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重庆市扎实推进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联合重庆经开区积极筹建“科技创新减污降碳与绿色智能装备制造产学研中心城”,协调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纳入了科研机构管理,全市现有生态环境领域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80余个,促进了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形成了攻坚合力。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国各地也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公众参与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美丽中国建设凝聚着人民群众对绿色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023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涵盖了基本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包括购买行为、食品选择、能源使用、集体行动、废弃物处置等,为公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各种生态环境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标准,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

  近年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持续推动落实,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并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推广,为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社会各界共建美丽中国。

  过去一年,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2023年亚运会期间,浙江省推出首个亚运村低碳账户,活动参与者可通过光盘行动、绿色出行、无塑购物等低碳行为获得积分,从而兑换低碳小礼品,吸引了1.6万人参与其中。

  广东省深圳市以城市噪声污染防治为“小切口”,不断凝聚宁静共识,营造文明城市、宁静生活的氛围,号召市民践行简约适度、静音降噪、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从“少数人努力”转变为“全社会参与”。

  湖南省组织“生态环保有画说”漫画公益行动,长沙简牍博物馆美庐美术馆举行环保四联漫画优秀作品公益展,让少年儿童通过环保故事,表达心中的绿色梦想,用他们稚嫩的笔触和环保小故事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推动全社会共同践行绿色生活。

  如今,全国各地都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