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学习强国:莆田湄洲岛:美丽海岛养成记

发布时间:2024-04-13来源: 福建省水利厅作者:佚名

  碧海、金沙、绿林……春暖花开,微风轻拂,游人们骑着共享电动“小蓝车”,沿着海岸线尽享绮丽迷人的海岛风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莆田市湄洲岛的一张金名片。近年来,湄洲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净土、碧海”四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礁综合保护,推进“零碳岛”“无废岛”建设。

  如今,湄洲岛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海洋公园,山海相接、海天一色、景致万千,这座曾经“只长石头不长草,海风吹着石头跑”的海岛正以清新宜人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植树造林秃岛变绿洲

  挥锹铲土、扶苗填压、提桶浇水……13日上午,在黄金沙滩防护林带,湄洲岛500多名干部群众一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大家三两成组、分工协作,干劲十足。经过两个多小时奋战,1万多株黄槿、彩叶高山榕、南洋杉、木麻黄等树苗错落有致、昂然挺立。

  在老一辈岛民的记忆里,早年湄洲岛植被稀少,一到冬季,东北风卷起漫天黄沙,连出趟门都很困难。这样一座秃岛,如何打赢生态建设翻身仗?

  植树造林无疑是首选路径。海岛风沙大、地贫瘠、水源缺,什么样的树种才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木麻黄、相思树等防风树种进入林业专家的视线。湄洲岛园林公司经理黄光宇说,要改善岛上生态,首先要防风固沙。木麻黄、相思树等树种耐干旱、耐盐碱、耐风沙,生命力顽强,因而常年被大规模种植。如今,它们构筑起的5800多亩防护林带,成为湄洲岛的一道绿色屏障。

  外围的防风屏障立起来了,内部的绿化彩化香化也随即全面铺开。近年来,当地园林部门通过引种驯化、改良土壤以及后期精心管护,使得各种绿化苗木的成活率稳步上升。“如今,岛上绿化苗木的种植成活率可达九成以上。能够成活的树种,也从之前的10多种增加到现今的200多种。”黄光宇说。

  “海岸卫士”红树林、“防风军团”木麻黄、“乔灌木战士”小叶榕和香樟……这些年,湄洲岛通过实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沿海防护林提升改造、菌草生态治理、红树林生态修复、道路绿化景观提升、村庄及节点绿化、造林碳汇建设等一系列绿化、花化、彩化措施,逐步形成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季相变换的花园式景观,擦亮了美丽海岛的生态底色。

  截至去年底,湄洲岛绿化覆盖率61.66%,位居全国海岛前列,全岛11个建制村实现“绿盈乡村”“绿满城乡·花样湄洲”全覆盖。此外,湄洲岛还相继捧回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区)、全国首个海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和美海岛”等系列荣誉。

  一水多用 做好水文章

  春分时节,位于湄洲岛中部的湖石淉生态湿地公园内,清水潺潺、花草相映、鹭翔鱼潜,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湖石淉是岛上唯一一处天然淡水湖,早年由于周边居民生活污水排入湖内,导致污染物堆积,蚊蝇漫天,让人避之不及。2017年,湄洲岛启动湖石淉及周边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大型生态湿地公园。2019年,选取纪念林水系作为水质提升综合整治试点,通过“截、清、净、引、活”管理举措,及种植矮化苦草、投放底栖动物等,湖石淉及周边区域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

  昔日龙须沟,今日碧水湖。湖石淉的前世今生,见证了湄洲岛天翻地覆的水环境变迁历程。

  湄洲岛四面环海,降雨少,淡水资源匮乏,全岛人均水资源量约59立方米,仅为全市人均水平的7.9%,是我省最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资源性缺水突出,加上过度利用,岛上曾是“十河九枯”。如何做好水文章,是湄洲岛答好生态卷的一道必答题。

  2020年,湄洲岛被列入全国首批55个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名单,迎来治水大转机。水体治理、中水回用、智慧节水……湄洲岛系统规划、一体推进农村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建设等水系治理工程,以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打造公建用水、绿化用水、景观用水、旅游公厕用水、生态补水、水系循环的再生水配置综合体,实现一水多用、循环再生,让全岛水系活起来、美起来。

  “全岛修建了163公里长的污水管线,居民生活污水纳管率达100%,实现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及雨污分流。”湄洲岛农林水局负责人黄荔珊介绍,湄洲岛探索实施中水回用工程,修建了贯穿全岛中北南部地区的中水输水管线和生态补水管线,将污水处理厂每日产生的约5000吨达标尾水,在中水池蓄积沉淀后补充至湖石淉、红树林公园及其他主要水系、湖渠,并为农业灌溉、公共绿地用水等提供保障。

  2022年10月,湄洲岛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县区入选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名单。2023年10月,湄洲岛上榜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如今,全岛每年可实现水资源再生约150万吨,占全年居民用水总量的65%。

  统筹兼顾 打造“无废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湄洲岛及周边区域不少居民世代以捕鱼、养殖为生,由此产生大量海漂泡沫垃圾,给当地环境卫生带来不小的困扰。

  “我们在湄洲垃圾转运站建设废弃泡沫处理中心,引进环保型泡沫冷压机,破解废弃泡沫回收再利用难题。”莆田市环境集团湄洲岛项目公司运营管理部负责人黄延龄介绍,如今,全岛收集的泡沫垃圾会通过该设备打碎、压缩处理,最终产出一块块泡沫塑料压缩块,既便于存储,又方便运输,实现资源再生及循环利用。

  强化海漂垃圾污染防治,打造“无废海湾”,是湄洲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湄洲岛委托莆田市环境集团组建一支20多人的专业环卫队伍,配备打捞船、清扫船、巡查快艇等,实现海漂垃圾常态化综合治理。同时,运用岸线智能视频监控和无人机航拍技术,用科技赋能海漂垃圾治理。2023年,共清理海漂垃圾1100多吨,日均清理量约3.1吨。

  去年底出台的《“无废”湄洲岛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将建立健全“无废”湄洲岛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无废”工作得到广泛支持,固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完成“无废”湄洲岛建设任务。

  与垃圾化敌为友,将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是“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湄洲岛加强配套体系建设,推动垃圾分类全链条闭合管理,力争实现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置。以厨余垃圾处置为例,湄洲岛引进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将全岛厨余垃圾转化成有机肥料,用于园林绿化、农田施肥等,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双赢。

  眼下,一场以减少农业固体废物排放为课题的“无废农业”实践,也在湄洲岛悄然开始。岛上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全岛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同时落实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化行动,鼓励农户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原文链接:http://slt.fujian.gov.cn/wzsy/mtjj/202404/t20240409_642605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