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来自北京、参加“山海生态摄影营”的13岁小游客萧景溪,与福州的生态美景撞了个满怀。“我拍到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萧景溪感慨地说,“这种‘国宝’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说明福州生态特别好,有机会我还要来。”
福州,又称榕城,生态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福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载体,兴林、治水、建绿道、扩公园,“绿色家底”越来越厚。去年10月28日,福州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是中国唯一获此荣誉的城市。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百姓福祉,让福州市民的“生态福利”越来越多。2023年,福州空气质量排名全国重点城市第4位,获历史最佳成绩。串珠公园、口袋公园、山地郊野公园……漫步福州城,公园星罗棋布,福道绵延四方,内河清澈流淌,山林触手可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3平方米,书写出生态宜居的幸福画卷。
打出“组合拳”,让城市越来越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16日,家住鼓楼区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林子航,跟着家长走进西湖公园的大门,望着路旁一棵棵垂柳,情不自禁地背诵了语文课上新学的古诗。
“仙桥柳色”是福州西湖八景之一,加上柳堤两侧随春风盛开的碧桃花,共同装点出“桃红柳绿”的美景。阳春三月,前来西湖踏青、观柳、赏花的市民络绎不绝。
其实,这种近在眼前的生态福利,并非与生俱来。曾经,福州西湖也受到“城市病”困扰:雨污排入、多处淤泥、水流停滞……
治理西湖,考验着施政者的担当与智慧。多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自推动的西湖治理实践,福州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对西湖及周边水系开展全面综合治理,通过沿河截污、湖体清淤、推流活水等措施,让西湖重回辛弃疾笔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动人美景,成为城市中心的一颗园林明珠。
以西湖治理为代表,福州针对城区内河和湖泊水库进行综合整治提升,改善内河水质,实现河湖活水循环,把100多条城区内河建成百里水上福道,打造人水和谐共生的宜居之城,还开发内河旅游及相关多元业态。
近年来,福州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除了综合治理水系、去除“生态伤疤”,还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植树筑绿、修复生态,就是其中一项。
又到一年植树节。3月11日,在花海公园江边水闸附近,冒着蒙蒙细雨,市民林月穗一家三口齐上阵,合力栽下一株新绿。“这是我们一家连续第3年参加植树节活动。”林月穗说。
全民动员,向绿而行。去年,福州市完成植树造林4.97万亩,超额完成任务。今年,福州市还将实施年造林任务6.5万亩。不断扩大的城市绿色版图,映衬出“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的壮美画卷。
建成千座公园,增添百姓生态福祉
福州城区拥有58座山体、156条内河,是一座“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中有水、山水交融”的山水城市。如今,城市的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如何把山水美景变成群众可感可及的生态福利?
位于仓山区的流花溪,全长约4.4公里,曾经水葫芦茂密,黑臭现象严重,河道里垃圾成片,部分河道被完全填埋。经过治理,淤泥被清走,河道拓宽,并连通了洪湾河、浦上河、台屿河、乌龙江,恢复了水流潺潺、碧波荡漾的美景。
为了让治理后的流花溪成为群众的生态福地,福州探索建设串珠公园,在河道两岸种植了榕树、樟树等大小乔木近50个品种9000多株,新增绿道9公里,绿化面积达17万平方米。家住流花溪沿线的市民温美姜说:“以前去离家最近的公园也要步行3公里,现在真是抬脚可达!”
沿河建设串珠公园,是福州结合内河治理,在全国首次提出的公园建设理念。目前,福州利用滨河绿道,建设了贴近服务市民的串珠公园379个,串联建设提升公园绿地约320公顷,通过“串珠成线”,形成连续不断、纵横交错的城市生态走廊。
因山就势建设郊野公园,是福州推动公园建设的另一项新探索。位于鼓楼区、2016年开建的福山郊野公园,以绿道串联大腹山、五凤山、科蹄山三座山体,形成以看山看水看城为特色的大型城市郊野公园,还吸引白鹇、凤头鹰等珍稀鸟类在这里出现,成为市民休闲福地、自然科普基地。
如今,福州已建成630公里城市休闲步行绿道、近1500个公园和5000多亩滨河公园绿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构建了涵盖自然保护地、闽江流域、城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等的公园体系。
此外,福州还创新“公园+”模式,利用公园打造不同特色的公共休闲空间,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绿色生态休闲空间、儿童游乐成长空间、适老康养空间、文化共享空间……各类城市空间的打造,让市民与公园绿地的联系更加紧密。2021年,福州获评全国十大“大美之城”,市民最满意的就是公园绿地。
抓好顶层设计,用制度为生态护航
每到冬天,位于长乐区的闽江河口湿地就热闹起来,成群的候鸟如约而至。闽江河口湿地是东亚-西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
为保护好闽江河口湿地,福州市在2010年就颁布相关管理办法,并于2017年进行了修正,让湿地保护一直有章可循。去年初,进行全面修订的《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与时俱进为湿地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用法治护航湿地保护,是福州持续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的缩影。福州先后印发实施《福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8—2025)》等规划文件,同时以“生态优先”为指导思想,制定颁布《福州市环境保护条例》等18部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3月14日是福州市“河长日”。当天,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开展“河长日”暨“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活动,到一线察看湖体水质和公园绿化工作,并挥锹铲土、提桶浇水、合力种树,为公园增添勃勃生机。
“河长日”是福州以上带下促进各级河长积极履职的重要制度创新。福州将“河长日”写入《福州市全域治水条例》,在水质全面提升目标完成之前,将每月14日都作为“河长日”,叠加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通过高位推进、全力攻坚,换来一条条清清河流,推动“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河湖水质提升项目”入选“2023年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福州一张“烫金名片”。去年10月28日举行的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颁奖活动上,国际专家评审团点评的福州亮点为:聚焦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实施城市水系治理工程,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生态友好的“千园之城”。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福州市领导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挥福州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城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让老百姓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原文链接:http://slt.fujian.gov.cn/wzsy/mtjj/202404/t20240408_642560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