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改革由点及面全面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用水权改革从试点探索到地方层面逐步展开,成交水量、成交金额和成交笔数节节攀升。
全国水利建设年均完成投资7473亿元,增长率为12.7%,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结构更加合理。
…………
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离不开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协同发力。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两手发力”,一手是政府的科学规划与有力监管,一手是市场的活力释放与资源配置。政府之手,这只“看得见的手”稳健而有力,确保水利工作的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市场之手,这只“看不见的手”灵活而高效,为水利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从保障水资源安全到深化水利改革,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两手发力”成为推动治水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的指引下,水利部在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得益彰,推动了治水事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协同发力——
推动政府和市场作用相互促进
2023年7月末,北京出现连续强降雨,其间降水量极值为1014.5毫米,为北京地区有记录140年以来最大的降雨量。子牙河发生大洪水,大清河、永定河发生特大洪水。
水利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的生活福祉。
中央财政于2023年增发国债1万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2023年9月,水利部及时出台《关于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更好发挥水利投融资企业作用的意见》,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带来强风雨,给我国东部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021年,黄河中下游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
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
…………
近年来,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最大程度发挥减灾效益,必要而紧迫。
但是,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经营收益弱等特点。在这样的情形下,仅仅依靠政府投资还远远不够,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强调,坚持两手发力,既要全面履行战略、规划、标准、政策、监督、服务等政府职能,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管严、管到位,又要善用、会用、用好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水利发展生机活力。
为更好推进水利领域“两手发力”工作,水利部建构了“一二三四”工作框架体系。“一”是锚定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目标;“二”是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两手协同发力;“三”是金融信贷、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试点(REITs)“三管齐下”;“四”是深化水价、用水权市场化交易、节水产业支持政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四项改革”。
“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概括起来,就是要‘定好位’‘防越位’‘补缺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茂山介绍。
在“定好位”方面,水利系统大力推进水利法治建设,目前已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核心,包括6件法律、20件行政法规、50余部规章和1000余件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水法规体系,使各项水事活动基本做到有法可依。在“防越位”方面,水利部行政审批事项由2014年的22项减少到17项,进一步简政放权。在“补缺位”方面,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14年的79%提高到90%,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激活市场——
为扩大有效投资赋予新动能
2023年12月25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引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作为战略投资人,合计募资金额180亿元,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建设。这是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单笔最大市场化股权融资,也是首单通过产权市场公开挂牌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同参与国家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
南水北调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引江补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重大项目,对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完善我国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来,水利部在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坚持“两手发力”。一方面,积极争取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另一方面,组织地方水利部门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
2024年1月,浙江开化水库工程迎来工程节点——上瑶上游输水隧洞全线贯通,成功实现了开化水库库区与输水区的“会面握手”。
开化水库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即由一个中标社会资本方全面参与项目前期投建、中期运管和后期退出,可以有效减轻纯政府投资项目的财政负担,降低债务风险,加快建设进度,提高运营效率。此举也为水利工程建设探索出一条水库项目投融资创新路径。
除了特许经营模式,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融资不断推进,湖南大兴寨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成功引入社会资本,湖南、宁夏、浙江等地正在积极推进水利基础设施REITs试点工作……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贯彻落实“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扩大了水利项目融资规模,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资金,是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水网建设的最新实践成果。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的重要手段。
2023年11月23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务局与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在成都签署用水权交易协议。这标志着黄河流域首个跨省区域水权交易达成。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核心在水、关键在水、难点在水。2020年年底,水利部印发《关于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的通知》,规定通过水权转让获得取用水指标的项目,可以继续审批新增取水许可,倒逼许多地方通过用水权交易来解决新增用水需求。
“过去,一些地方缺水了就去‘找市长’要指标,现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立了,缺水地区转向了‘找市场’。”中国水权交易所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对这种变化深有体会。
近年来,水利部门以用水权要素市场化配置为主线,以确权、赋能、定价、入市为重点,系统推进水权、水价、水资源税等改革,构建起“资源有价、使用有偿、节水增效”用水新生态。中国水权交易所成立至今,已累计成交交易11428单,交易水量43亿立方米,交易范围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破解“用水之困”提供了有效方案。
十年来,水利市场化融资取得积极进展,水利投融资方式不断创新。以刚刚过去的2023年为例,在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两手发力”继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应用特许经营、项目融资﹢施工总承包(F﹢EPC)、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DBFOT)、股权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吸引更多市场主体投入水利项目建设,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水利投融资格局初步形成。
催生“水经济”——
为水利事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达到11996亿元,在2022年首次迈上万亿元大台阶的基础上,又增长10.1%。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是水利建设投资再创新高的重要保障。在2023年全年落实水利建设投资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以及社会资本占比为44.5%,较“十三五”期间年均提高22.5个百分点。
市场手段和金融工具的运用,为水利投资注入了“活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开拓了多元高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2023年,我们开展了第二轮农村饮用水改造行动计划,包括286个村的农村饮用水改造提升建设,让全县46万农村居民‘喝好水’。这项硬任务的资金需求非常大,就在我们为此犯难的时候,‘取水贷’解了燃眉之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水利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心主任宋观勇介绍,作为缙云县饮用水水源地的潜明水库,通过取水证质押获得的3亿元贷款,为缙云单村农村饮用水改造提升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丽水市占全省总量三分之一的农村饮用水改造升级项目,其中很大一部分项目资金,都来自饮用水水源地的“取水贷”。
“取水贷”是丽水市的一项创新之举,通过“取水权质押﹢双边登记”的融资模式,将水电站取水许可证作为质押物来贷款。丽水市依托当地丰富的水能资源,立足小水电绿色转型的市场需求,推出“取水贷”融资方式,盘活全市903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生态资源换来发展的“真金白银”,有效破解了小水电股东多、产权分散等带来的融资困境,进一步做活了资源变“财源”、水流变“现金流”的文章。
水生态价值不仅体现在支撑产业发展上,拥有清洁、丰富水资源的一项项水利工程,正进一步成为群众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让无数百姓吃上了“生态饭”。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麓的赖家山,是福建流入广东的最大河流。汀江水质直接关系到下游的用水安全。继2012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后,汀江—韩江跨省上下游横向流域生态补偿协议成为第二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并逐渐发挥效益。
依托生态优势,汀江、韩江流域以整治污染为抓手,有效推动绿色转型、生态致富。农民发展百香果、铁皮石斛等种植业,发展生态养鸽、蜜蜂养殖、象洞鸡等养殖业,建设了杨梅基地、板栗基地、蓝莓基地、茶油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改善人民生活的长效增长点,推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目前,我国已在15个跨省流域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涉及长江、黄河、珠江、海河、太湖等流域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一道道堤防、一处处闸坝,守护着一条条河流、一座座水库,守护着国家与人民的安全与安宁。同时,市场这只“手”的引入和激活,使得水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财政投入到市场发力,从支持建设到共享收益,市场和政府协同发力,坚持效益共享、合作共赢。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沉睡“水资产”变为增收“活水”,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效益不断显现。
回望十年治水历程,我们见证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水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也见证了“两手发力”在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下,激发出蓬勃动力,为治水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原文链接:http://slt.fujian.gov.cn/wzsy/mtjj/202404/t20240416_643129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