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河汤汤,过合阳东雷,经抽黄工程一跃上旱塬,引来满眼绿,让旱塬年年迎丰年。东雷抽黄,一个堪称“人工天河”的水利典范,一个改写渭北贫瘠旱地的伟大工程,一个全国著名的高扬程、大流量的电力灌溉工程,滋养秦东大地,培育沃野千里,在黄土高原上奏响惠泽百姓的精彩乐章。
一
黄河跃过龙门,进入关中平原腹地,此处地势平坦,黄河一改跌宕湍急,舒缓平静南流。西侧厚重的黄土层经长久风雨冲刷,起伏绵延,犬牙交错,形成介乎于平原和高原的特殊地貌——渭北旱塬。塬上沟峁交错纵横,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广种薄收是这片土地上老百姓最大的无奈。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眼看黄河滚滚流,塬上无水千古愁;马尿泡馍馍,有苦也难说。”“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这些民谣,诉说了千百年来渭北旱塬老百姓生存的艰难和心酸。
东雷抽黄灌区沃野千里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把兴修水利、化害为利当作强国富民的重要战略,伟大领袖毛泽东视察黄河后,作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七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北方农业会议,把解决关中东部农业灌溉问题提上了议程。
1975年,“关中东部抽黄指挥部”正式成立,三十多公里的黄河滩,一下子成为数万人奋战十三年改天换地的大战场。
二
半世纪前,饱受旱魃为虐的渭北人民对水的渴望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北方农业问题,决定修建抽黄工程。合阳、大荔、澄城的老百姓拿出了砸锅卖铁的勇气,勒紧裤腰带,拼上身家性命干抽黄。
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人民战争。1975年8月30日,关中东部抽黄工程指挥部在太里湾举行万人誓师那天,来自合阳、大荔、澄县三县的上万人挤上通往河滩的土道,霎时尘烟滚滚。他们中极少人是坐小四轮或驾着马车来的,更多的靠步行赶来,争当抽黄这项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建设者。
参与过工程建设的老人说:“啥叫人民的力量,啥叫劳动场面,啥叫万人大会战,那种气魄与豪情,只有在现场才能真正感受到。”
当时别说机动车,就连架子车,一个村也没几辆。即便这样,大家还是拿出了十足的热情,甚至付出生命也要把抽黄工程建设好。比如在草土围堰工程接近尾声时,一名突击队员因倒土时用力过猛,架子车掉进了河里。虽有人立刻跳进黄河施救,但水深风大浪急,几个漩涡过后,年轻的小伙子成为工地上第一个牺牲的英雄。
比如总干渠首段要挖隧洞,洋镐落到红胶泥土崖上,只能抠下火柴盒大的一块,几经试验,隧洞改用打铁钎掘进。阴暗逼仄的洞体里,一群汉子光着膀子挥舞着大锤,一根根铁钎子被震破虎口的鲜血染红。渴了,喝几口黄河水,累了,就地歇歇乏。整整一年多时间,硬是靠人力凿通了这条1175米的隧洞。而这条隧洞后来被他们称作“群英洞”。
工地上有个小伙,新婚三天就上了抽黄工地。三个月后,媳妇去工地看他,没想到这一见竟是最后一面。媳妇刚走,他被不幸石头砸中遇难。哗哗啦啦的黄河水流向田间,丰收的麦子堆满场的那一天,媳妇坐在麦场间放声大哭:“水上塬了,粮食丰收了,乡亲们再也不愁吃不愁喝了,你看到了吗......”
在抽黄工程灌溉面积最大的合阳县,几乎所有40后50后的农民,都是抽黄工程的建设者。从工程筹建到竣工,整整13年,13万父老乡亲齐参与,58条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定格在这里,凝聚成这个伟大的工程、伟大的事业、伟大的精神丰碑。这份用生命撑起的厚重,让我们永远敬仰。
这是一场人定胜天的生动实践。东雷抽黄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把黄河水抽提到总干渠,然后再通过二次抽提将水送上高塬。站在总干渠举目望去,只见数条巨型管道依着陡峭的黄土坡笔直而上,如同扶摇九天的巨龙。号称“亚洲之最”的东雷二级站,垂直扬程高达225米,管坡长913米,共计1569级台阶,宛如天梯。在没有大型吊装工程机械的当时,这两条管坡所需的1万多吨片石、石子、水泥、沙子、钢筋、模板、预制件等,全凭人力担、抬、背、扛到施工现场。
最艰辛的数总干渠施工。这座号称“人工天河”的工程,全长35.5公里的渠道,地貌复杂,既有填方段,又有挖方段。条件好的村子,人们可以用架子车,条件不好的,全凭肩挑手提,从数里外的千年土崖下取土。除了土,干渠更需要大量的石头。大家从金水沟、北坂村用架子车拉着石头,跋涉数十里送到工地,运石过程中,时不时有人被滚石砸伤。当时没有碎石机,老人和放学后的小学生领到任务,在家门口用榔头敲碎青石,以保证工地的米石用量……
群众把最好的青年、最好的青春、最好的粮食都送给了抽黄。完美阐释了什么是“一脉黄河水,满怀赤子情!”
东雷抽黄总干渠这是一场福泽万民的千秋伟业。1987年,东雷抽黄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黄河在万物之神的惊诧中爬过约莫一百一十层楼的高度,呼啸着奔向渭北旱塬,奔向百万亩农田及果园,彻底实现了“西流”,使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2镇41.7万人口,102万亩土地受惠。累计从黄河取水47亿立方米,灌溉农田3400万亩次,灌区粮食年平均亩产量由灌前的200多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2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年收入由灌前的200元上升为现在的1.3万元,灌区“吨粮田”“万果园”随处可见。抽黄工程也因此被灌区群众誉为德政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被中外水利专家誉为“闪耀在渭北旱塬上的水利明珠”。
三
东雷抽黄通水的四十多年,让渭北人民经历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沧桑巨变;让黄河从无情流淌的泥浪滚滚,化为造福人民的绿波滔滔。
如何从抽黄工程中汲取动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指示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使母亲河始终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精神丰碑滋养秦东人。东雷抽黄工程是秦东儿女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励精图治的精神坐标,是矗立在渭北旱塬上造福民众、改变生态环境的巍巍丰碑,是一代代抽黄人为之奋斗的动力之源。应积极打造品牌文化和品牌理念,充分挖掘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发挥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作用,引导党员干部筑牢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干部群众爱党爱国情怀及保护母亲河、爱护水利工程意识。
科技创新管理黄河水。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建立灌区现代化管理平台,降低泵站运行管理成本;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光影、数字化档案、高分辨率渲染、AR、VR和多媒体交互等技术,让人们近距离、多角度体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水利工程的雄伟,进一步扩大灌区水文化传播力。
融合发展打造黄河景。串联黄河、总干渠群英洞、东雷一二级站、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黄河魂水利风景区等自然资源和工程资源,打造以“河图”、“洛书”、“铁码头”雕塑、“天亭”、黄河文化长廊等为主的文化景观带,使黄河文化、水文化、工程文化在水利风景区融为一体,实现文化空间集群“绽放”。
原文链接:http://slt.shaanxi.gov.cn/sy/qswh/202405/t20240514_232927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