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渠流玉 塞上生辉
本站6月21日讯 “天下黄河富一方,唐渠自古水流长”。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唐徕渠,是宁夏引黄古灌区中最大的一条自流干渠,她像一条“大动脉”,自青铜峡河西总干渠引水,从首府银川穿城而过,314公里渠道流经宁夏引黄灌区精华地带,承担1/5自流灌溉供水和75%河湖生态补水,被亲切的称为银川平原的母亲河,海纳百川般呵护着这座城市的绿水青山,造就了“塞北粮仓”“塞上新天府”,被誉为“塞上乳管”。进入新时代,唐徕渠管理处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唱响了“黄河水甜,共产党好,总书记亲”的主旋律,为保障自治区供水安全、粮食安全,构建灌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水为脉”铸就水美乡村振兴新气象。宁夏人有一个共识:宁夏平原历史上拥有的和现在拥有的,都得益于引黄灌溉、都受惠于母亲河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既是对宁夏人民的勉励鞭策,也是黄河流域共同的使命责任。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新征程,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用好黄河的每一滴水,水利人责无旁贷。
今年小满节气刚到,惠农区燕子墩乡汪家庄村的农田里,一条条细细的管子沿着作物根部穿梭,延伸到地头。“庄稼离不开水,只要灌溉及时,产量就低不了,我们这位于唐徕渠的梢段,以前遇到干旱年份,灌水不及时粮食就严重减产。现在通过调蓄水池集中连片灌溉,就不怕灌不上水了,灌溉期都比以前减少了3到5天呢……”惠农区兴惠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涛说道。
水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的选择也多了,从以前的只能种抗旱作物,随着灌区节水工程的发展,到现在小麦、玉米、紫花苜蓿、冷链蔬菜经济作物等结构逐步调整,“六特六优”产业蓬勃发展,群众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
“一渠流水千家分,玉带如身润万民”。唐徕渠也不断支撑着灌区沿线水生态产品向生产要素高效转变,让一渠碧水“流金淌银”。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生态园是引黄灌区和水稻传统种植区,位于唐徕渠中下游,依托灌溉水网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了集农业种植、渔业养殖、产品初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化的农工旅综合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华丽”转型升级。并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三批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共赢之路。
“人水和谐”绘就水生态文明新画卷。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宁夏四分之三的面积都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得益于黄河,使这片塞上沃土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遵循十六字治水思路,唐徕渠与城市水生态文明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和谐共振。
唐徕渠穿首府银川城市段75公里,就像一条玉带,缠绕在银川市兴庆区与金凤区之间,年均为银川东南和西北水系、典农河、沙湖、宝湖、阅海湿地公园等37个湖泊、12个湿地、5个公园生态补水1亿立方米,使得20万亩湖泊湿地个个“出落”得如西湖般清爽明媚,为银川市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发挥了独有作用。银川市依赖唐徕渠生态补水形成以典农河为主线,辐射东部燕鸽湖、西部芦草洼、南部银子湖、北部元宝湖四大水系较为完善的“调、补、蓄、排”格局。得引黄灌溉之利,银川市湖泊湿地总面积达到5.31万公顷,市区湿地率10.65%,湿地保护率85%,已成为我国西部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繁殖地,全球8条鸟类重要迁徙通道中有2条途经宁夏,每年候鸟迁徙季,典农河上,阅海湖边,以及市内的公园湖泊上,随处可见飞翔、驻足的候鸟,给这座城市带来许多的灵动与欢乐。
“唐渠浓墨写湖城,妙笔丹青水韵生”。唐徕渠水蜿蜒而来,滔滔不绝,浇灌着百万农田,也润泽这几十万城市人的心灵,成为城市的血脉。沿唐徕渠远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画卷徐徐铺展,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正在成为塞上普惠的民生福祉。
古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今有“黄河水甜,共产党好,总书记亲”,这是灌区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我们水利人奋斗的强大动力。新征程,新使命,新期待,新担当,我们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记殷殷嘱托,担当治水使命,以水为笔奋力答好新时代惠民答卷,为灌区粮食安全、河湖生态再现芳华、乡村振兴再做唐徕新贡献。(唐徕渠管理处)
原文链接:http://slt.nx.gov.cn/slxc/gzdt/sldt/202406/t20240621_45716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