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一个位于三大沙漠沙地交汇处的城市,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与工业用水需求量大的双重挑战。据统计,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17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0%,这使得乌海市在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满足工业发展需求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
在此背景下,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解决供需矛盾,促进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成为乌海市的紧迫任务。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难题,乌海市积极寻找用水管理方式的创新,终于以“预算”为突破点,探索出水预算管理新路径。
通过“零基预算”实现水资源管理目标
“先预算、后用水,无预算、禁用水”,依靠十二字基本原则,内蒙古乌海市加强用水源头管控,在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上引入“零基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摒弃了传统的“基数+增长”预算模式,不再依赖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而是每年从零开始,根据当年的工作重点和水资源状况,结合用水定额,重新核算用水需求,确立新的用水预算。
这标志着对用水单位的管理从过去的参照历史用水量核定计划,转变为更加灵活且以目标为导向的方式。
通过“零基预算”,水行政主管部门能够更有效地约束和引导生产经营单位规范、有序、合理地使用水资源,以实现水资源管理的整体目标。
“我市实施水预算管理,涵盖申请、核算、认定、下达、调整和决算等环节。工业和规模化农业企业需每年12月提交水预算申请。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核算预算额度,征求区和工业园区意见后认定,并下达用水预算。年终决算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参考。预算执行中,单位可按实际需要申请预算追加或核减,真正做到‘量入为出、留有余地’。”乌海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杨泽宇说。
运用“预算﹢计划﹢定额”管理模式,乌海市将水预算管理与计划、的定额管理配套开展、有机结合,创新了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为水资源效率、效益“双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当前,乌海市纳入水资源预算管理范围的均为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的农业企业,其中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企业已经全部实现在线计量监测;同时,水资源统计智慧化管理已取得初步成效,依托水资源管理年报系统、水资源统计管理系统等平台,可高效快捷掌握全市水资源使用情况,为开展水预算管理提供支撑。
引导水指标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流转
“两手发力”大力推动了水资源“入市”。乌海市将预算管理与市场化手段结合起来,对通过预算管理节余的水指标,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水资源二次分配。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加强创新水权交易,累计投资12.55亿元购买外调水指标4545万立方米,有效解决80余户工业企业用水问题,并在行业间探索“以工补农,以农哺工”模式,以工业推动农业节水增效,优化工农业水资源配置,率先在自治区建成地级市水权交易电子平台,累计指导企业完成水权交易28笔,盘活水指标564万立方米。
乌海市在水权交易市场化的基础上探索水权抵押贷款和节水贷模式,在取水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用好水指标、激发水权市场活力,引导水指标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流转,逐步形成了乌海经验的一大特色。
“我们不断强化预算管理,乌海市按照工业用黄河水输水损失不得高于8%、逐步向5%提高的要求,促使节水技术服务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动全市21处煤矿外排矿井水收集利用,实现城区污水处理厂与园区污水处理厂联动运营,拓展再生水利用途径,具备再生水使用条件的煤矿、洗选、焦化等煤炭领域企业全部使用再生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0.25亿立方米,利用率超过90%。”乌海市水务局局长李和平介绍。
(转自《中国水利报》通讯员 李晨毓 记者 李建国)
原文链接:http://slt.nmg.gov.cn/sldt/msdt/202406/t20240614_252311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