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黄河中游北干流碛口至禹门口河段,在晋陕峡谷中奔腾不息的黄河涛声中,一座为遏制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强健母亲河生命的水利枢纽,一座承载了中国人70多年梦想的工程——古贤工程,随着建设动员令的发出,终于要从蓝图走进现实。
紧紧抓住黄河水沙关系这个“牛鼻子”
自古以来,黄河的有效治理始终离不开水沙关系的平衡。从大禹治水到王景治河,从潘季驯“束水攻沙”到靳辅“疏浚筑堤”并举,从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到针对泥沙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一代代水利人接过治黄的接力棒,寻找水沙关系的平衡点,在治黄道路上不断探索。
东临山西吉县,西望陕西宜川,古贤工程因为工程地处吉县古贤村境内而得名。古贤工程坝址位于黄河中游北干流河段,坝址控制黄河流域总面积的65%,控制黄河73%的水量、60%的沙量和80%的粗泥沙,水库建成后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将形成水沙调控体系的双动力。
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黄河的水沙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下游的防洪形势大为改观。但是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矛盾依旧长期存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一方面,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水量少;另一方面,下游河道输沙入海动力不足。当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后,调水调沙动力不足的问题将更为突出,难以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的治理目标。
古贤工程具有库容大、距离小浪底近的独特优势,建成后与小浪底工程联合运用,增强调水调沙后续动力,提高下游河道输沙效率,实现“1+1>2”效果,确保下游河床长期不抬高,是确保黄河安澜的关键工程。
70载奋斗破解开工难题
古贤工程历经70多年构想而走进现实,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奋力追求黄河安澜的恒心。
在水利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介绍了古贤工程的研究论证历程。
1954年,《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对碛口到禹门口河段进行了多个坝址的比选论证,到2024年,古贤工程开工建设。从规划、项目建议书到可行性研究,古贤工程走过了70多年的前期论证,最终动工建设。
据介绍,在论证之初,工程就遭遇许多难题。比如,其所处地基是红土地层,粉砂岩、长石砂岩和黏土岩等软硬岩交互分布,同时还存在多层顺层剪切带和泥化夹层,地质条件复杂。又如,水库运行既要满足防洪减淤、水资源调蓄、供水、灌溉、发电等开发任务要求,又要兼顾坝下生态流量以及小北干流湿地补水的需求。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水利人从未停止推进古贤工程的脚步,做了大量的勘探试验和专题研究。数百名科研人员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堆积如山的研究报告、图纸都是设计者汗水的结晶,也是古贤工程建设的坚强技术支撑。
因地制宜,让枢纽布置“接地气”。用系统思维解决大坝的抗滑稳定难题,确保工程安全稳定。通过一系列的精心研究论证,工程面临的难题一一破解,为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助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古贤工程建成后,将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古贤工程作为国家水网的重要结点工程,可有效调节径流过程,显著增强流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保障流域和黄淮海平原的用水安全。
减轻渭河防洪压力。古贤工程建成后,通过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将从根本上改变小北干流和潼关河段不利的水沙关系,可使小北干流河段显著冲刷,潼关高程显著下降。由于潼关高程降低,将使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溯源冲刷,从而有效减轻渭河的防洪压力并显著提升渭河下游的防洪标准。
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古贤工程建成后,原有的深邃峡谷发生蝶变,形成一条200公里长的绿水青山带及220平方公里的宏阔水面,可以为“三区一廊”的流域水生态总体布局提供水源支撑和保障,打造黄土高原的重要生态支点。
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古贤工程的建设可以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集中统一管理,通过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有助于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促进供水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同时,也将为建成黄河“几”字弯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提供调峰电源,优化当地能源结构、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古贤——这座雄伟的现代化大坝将巍然挺立在黄河北干流峡谷之中,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保障。(记者 王菡娟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2024年07月12日 第 09 版
原文链接:http://slt.shanxi.gov.cn/sldt/tbtj_358/qtmt/202407/t20240712_96084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