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水利报:一线手记 平凡的坚守

发布时间:2024-07-26来源: 山西省水利厅作者:佚名

  □ 冯双明

  1987年10月,22岁的我背着行囊,乘坐一天只有一趟从山西临汾城区开往古县的班车,来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古县东庄水文站,开始了我的水文生涯。

  刚来到水文站,站长卢保杵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想要当好水文人,必须吃苦耐劳,守得住寂寞,胆要大,心要细,敢当担,有作为。”我随父亲自幼在晋北的小山村界河铺长大,看惯了父亲每日看水位、取沙、测流,记不完的数字,算不完的公式,画不尽的曲线,这不就是水文站的工作吗?我心想这有什么难的。老站长思量片刻,说:“那你就把0至9这几个数认真写出来,我看看。”我不明白老站长的用意,但相比之前任何时候写得都认真仔细。老站长看后,转身拿出一本水位记录表递给我,让我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前辈们写的数字,字体规范,小如蝇头,规范统一,而我写的歪七扭八,长短不一。老站长只说了一句:“小伙子,做水文人难,做一名合格的水文人更难。你的水文生涯才刚起步,好好努力吧!”老站长的一番话,让我沉思良久……

  东庄水文站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夏天,我们与蚊虫、老鼠、蛇蝎相伴。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夏天早晨,我睁开眼起床找鞋,一条拇指粗的青蛇,盘窝在我的鞋前,吓得我惊慌失措。冬天,寒风刺骨,我们自己动手,垒了土炉子取暖做饭;夜晚,站房外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时不时还能听到山谷里野狼的嚎叫。

  吃菜自己种,自己蒸馍、擀面条、洗衣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测站生活的真实写照。测站唯一的娱乐设施,是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还经常因停电和信号不佳无法收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文测验设施大部分是自制的简易设备。手摇电话机和短波电台,是我们连通外界唯一的通信器材。我们需要乘坐简陋的缆车吊箱,人工测深、测速、采集含沙量。若出现突发洪水,缆车又发生故障,我们则只能从断面上游涉水漂流至每个起点桩,进行人工测流、测深。这种测深方式危险性极高,稍有不慎,测量人员就会命丧洪水。

  此外,在测验和维护工作中牵引钢丝绳、地锚、吊箱,经常出现断裂、脱槽、移位等故障。如若突降暴雨再遇停电,水流测验工作更是困难重重。我们用68型流速仪进行中、低水位测流,身穿皮裤,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握流速仪,测深、测速、观测上游水情变化,一气呵成。每次测流结束后,马上进行水、流、沙等一系列分析计算。每天饭后,站上所有人挤在唯一的办公室里工作。遇到停电,每人就一盏煤油灯,一个算盘,“噼里啪啦”,挑灯夜战。

  随着时代进步,国家一步步发展壮大,水文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升级为摩托车、骄车;通信设备由手摇电话机、超短波电台,发展为对讲机、传呼机、固定电话、手机、互联网等;计算、绘图工具由繁琐的算盘、小型计算器、直尺、三角板、曲线尺,演变为电脑程序分析计算,绘图、制表都能迅速完成。测验设施也实现了升级换代:手持电波流速仪、雷达波流速仪、在线自走雷达波、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无人机、无人船等设备,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雨、水位、流量等一系列数据,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传输,我们通过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便能实现陆地、水面、空中全方位监控,获取各雨量站、水文站乃至全流域水情实时信息。

  时光一去不复返,往事历历在目。我从20几岁的“愣头青”,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头儿,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热爱的水文事业。明年11月,我即将退休,所以更加珍惜现在的每一个日子。几十年来,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虽然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把每件事做好,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成功。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07月24日 第5619期 第4版


原文链接:http://slt.shanxi.gov.cn/sldt/tbtj_358/zgslb_3067/202407/t20240724_961536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