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安徽:绘就江淮大地水文化传承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7-26来源: 安徽省水利厅作者:佚名

  安徽:绘就江淮大地水文化传承新画卷

  

  □ 通讯员 李小林 记者 吴晓珺

  

  

  留下苏轼治水足迹的颍州西湖 通讯员 王治国 摄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安徽人民在治水兴水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图谱,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水文化遗产。安徽省委、省政府今年印发《关于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水文化建设,讲好‘安徽水故事’,推进水文化传承”。安徽正在不断把治水与推进水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发挥水文化对治水实践的精神滋养作用,引领和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水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在寿县,正值“三夏”灌溉时节,有着“天下第一塘”美誉的芍陂(安丰塘)蓄水充足。这座始建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古代水利工程,至今依然在发挥灌溉效益。水塘岸边,孙公祠内伫立的孙叔敖雕像,穿越千年时光,注视着他主持修建的芍陂,共同默默守护着这方土地。

  西汉初年,汉室刘姓宗室子弟刘信为兴利除害,根据地貌山川水文的特点,在七门岭下阻河筑堰,2200多年后,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集灌溉、防洪、防火、生态、粮食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徽州堨坝,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极具区域文化代表性的水利遗产,2024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

  除此之外,放眼江淮大地,霍邱水门塘、阜阳颍州西湖、宣城佟公坝、芜湖万春圩、歙县渔梁坝、寿县古城、潜山乌石堰、西递宏村……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彰显着古人治水的智慧,绵延着水文化的脉络,丰富着安徽的历史底蕴。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自《诗经》伊始,在江淮大地上游历的文人墨客,借水抒情,让美妙诗文与流水一样源远流长;生长于颍淮之滨的管子,提出了“治水如治国”的思想;诗仙李白在泾县桃花潭边,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诗句,表达出与汪伦真挚纯洁的友情;合肥包公祠里的廉泉、望江县“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讲述着以水为镜的清廉故事……以水论事、以水喻理的文化,至今仍启迪着后来人。

  “今年3月起,安徽省水利厅计划用两年时间,通过全省水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形成水文化资源调查工作报告、遗产分布图、重要水文化遗产集萃等成果。”安徽省水利厅水利志负责人介绍,“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水利部门精心组织,深入当地档案馆、博物馆、文保机构等文保单位,查阅档案、古籍、文书等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甄别,梳理掌握遗产状况。”

  

  红色水文化焕发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始于治淮,治淮则发端于安徽。安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建设了佛子岭水库等一大批水利工程,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

  2023年,在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大会上,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韩俊指出,建设这条集防洪减灾、振兴农业、保障饮水、联通河湖、维护生态安全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人间天河”,靠的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群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目前,兴建于1958年的淠史杭工程,已累计灌溉供水1700多亿立方米,供水总人口近1400万人,润泽安徽、河南两省近1200万亩土地。

  传承红色水文化,讲好安徽治水故事。安徽省水利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等单位,弘扬淠史杭工程蕴含的“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精神,共同策划“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并成功入选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该展览在安徽省博物院开展以来,展览观众近50万人次,线上受众110余万人次,成为全省开展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的生动课堂,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工程师蒋常虹自豪地说。

  

  讲好安徽治水故事

  

  今年5月,安徽省水利厅组织召开全省水文化工作推进暨水文化资源普查培训会。全省水文化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商水文化发展大计,在南北两个片区的水文化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积极发言,对水文化建设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十年九涝”的明湖,通过了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成效复核评估,华丽蝶变为滁州市最靓丽的风景,成为“醉美”的城市会客厅和生态活力中心;石台县的秋浦河,经过综合治理,已然水清岸绿、碧波澄澈,是“最美家乡河”,也是万千游子心中抹不去的乡愁。

  “一些地方在编制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幸福河湖’时,突出区域水文化特色,建设河长制主题公园。”安徽省水利厅河长制工作处负责人说,“全省77家省级及以上水利风景区,成为群众亲水乐水的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关爱山川河流志愿服务”“跟着河长去巡河”“河小青”护水行动,一项项群众参与的水事活动,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意识,让水文化品牌效应正在逐渐放大;位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安徽水情教育馆,于2023年正式开馆向社会开放以来,采用图文影、声光电、虚拟再现和模型展示等方式,展示各个历史时期安徽治水兴水成就;安徽省水利厅延续史志修编传统,每年编纂出版《安徽水利年鉴》,迄今已出版25本,形成了长序列、连续性的重要资料工具书。

  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储涛介绍说:“下一步,安徽省水利厅将进一步厘清水文化资源,加强水利遗产保护与传承。强化水文化研究,形成一批水文化理论成果。创新传播交流形式,讲好水文化故事。建设精品示范工程,促进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


原文链接:https://slt.ah.gov.cn/xwzx/mtgz/1224111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