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水务文化 > 正文

吴玠 吴璘:修堰惠泽万民 智勇传承后世

发布时间:2024-07-26来源: 陕西省水利厅作者:佚名

        南宋时,陕西汉中曾是抗金前哨重地。据《宋史·吴玠传》记载,吴玠与其弟吴璘,同为著名抗金将领,皆干练多谋,屡任要职;抚境绥边,英勇善战,功勋卓著。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军队攻破北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掳走包括徽宗、钦宗父子二帝在内的几乎整个皇族,以及朝臣、后宫、匠人3000余人,北宋政权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金兵一路南下,因为遇到韩世忠、岳飞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

      绍兴元年(1131年),金军统帅兀术将战略重心转向西线,意欲从陕西往南打通入川通道,占领巴蜀。其调集数万兵马进攻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宋史载:“十月,攻和尚原,吴玠命诸将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敌稍却,则以奇兵旁击,绝其粮道……又纵兵夜击,大败之。兀术中矢,仅以身免”。这一仗,兀术吃了大亏,中了一箭,仅以身免逃脱,几乎全军覆没。

      和尚原之战只是吴玠抗金作战的一次交锋,自宋建炎二年(1128)到绍兴九年(1139),十余年中,其屡与金人力战于陕西西部与川陇交界地带,并且在汉中驻军时间较长。他常苦于粮远劳民,曾多次裁减冗员,节约开支。他实行屯田,由政府和军队直接经营农田种植,每年可收粮食10万斛,不但部队的粮草供应有了保障,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运粮的沉重劳役负担。他令梁州(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一带)、洋州(今陕西洋县、西乡县一带)守将带领驻军修筑褒城废堰,使因战乱而失修的山河堰恢复了灌溉功能,扩大了灌溉面积,数万家逃难的百姓返乡种田。

      在吴玠固守和尚原、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之战中,金兵接连溃败,自始不敢再有侵犯川蜀的图谋。绍兴九年,高宗皇帝因为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不久吴玠病重,在仙人关去世,年仅47岁,被朝廷追封为涪王,葬于庄浪县水洛北塬。

      吴璘接替哥哥吴玠,节制陕西各路军马,成为陕西抗金的主帅,取得多次战争的胜利,被朝廷封赏,继续镇守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乾道三年(1167),吴璘病故于兴州(陕西略阳县),享年66岁,谥武顺,赠太师衔,追封信王,笔架山下就地安葬。

       吴玠、吴璘兄弟不仅是抗金的民族英雄,也是满腹文采的诗人。我们从地方志和碑碣中,辑录到二人的两首诗作,可以管窥两位诗人的文采。

  

  山河庙题壁(吴玠)

  早起登车日未暾,荛烟萋草北山村。

  木工已就萧何堰,粮道要供诸葛屯。

  太白峰头通一水,武休关外忆中原。

  宝鸡消息天知否,去岁创残未殄痕。

  

  

      这首诗疑作于绍兴五年(1135),即仙人关之战的次年。此时宋军取得了暂时胜利。慑于宋军的勇猛,金兵退还凤翔,不敢轻举妄动。吴玠为省民力、节费用,他趁战事稍息之际,立即安排整修水利,以“足食足兵”,修复战争创伤,为抗金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准备,赢得了朝廷及汉中百姓的好评。将军佛晓来到褒城以东视察山河堰施工现场,想到了去年作战时的情景,怀想中原未复国土,便题写此诗。其心系军国、关切民瘼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原刻于褒斜道褒谷口,山河堰头的山河庙(又称萧何庙或萧曹祠)墙壁上,收录于清罗秀书《褒谷古迹辑略》中,明嘉靖《汉中府志》也有记载。南宋乾道年间汉中郡守王素,明朝嘉靖年间的汉中府同知张良知、川北道监察使杨瞻等官员分别步其韵作诗,收录于地方志中,由此可见吴玠影响之大。

  

  

  题石门崖壁(吴璘)

  峭壁矗云三峡里,急湍翻雪五湖边。

  何年造物施神力,移到褒中小有天?

  

  

      乾道元年(1165),吴璘曾奉旨进京,孝宗皇帝任命他为太傅,并封新安郡王,仍领宣抚使,带领“吴家军”驻守兴元府。此时宋金议和,边境暂时安宁。吴璘退守汉中之后,积极发展和恢复农业生产。他组织民众和军士整修山河堰等古堰,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数千顷,当地民众享受到很多便利。《宋史·吴璘传》载:“璘至汉中,修复褒城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吴璘整修山河堰的事,南宋杨绛撰写有《汉中新修堰记》碑,记述说:“周溉田畴之渠,百姓飨其利”。他还指派洋州知州杨从仪对张良渠(后称“杨填堰”)大加修浚,于湑水河筑坝,修复了淤塞多年的堰渠。

       这首诗就是吴璘整修褒城山河堰时,在石门褒谷口触景生情,即兴所作。该诗言简意赅,不事修饰,但立意新颖,以独特的方式描写了褒谷口高岩耸立、水流湍急的景象,展示了吴璘武能安邦定国,文能吟诗作赋的儒将风度。

      这首诗原刻写于汉中石门附近的崖壁间,现已遗失。清代万方田等辑注的《褒谷古迹辑略》收录有《宋唐卿石门崖壁诗石刻》,嘉庆《汉中府志》卷三十收录名称为《石门崖壁》,作者为宋唐卿(吴璘字唐卿)。

      在宋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吴玠、吴璘兄弟以身许国、艰难奋战、屡克强敌,缔造金兵无法逾越的屏障,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建立了赫赫战功;在担任地方父母官期间,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生活,兴办学校,兴修水利……全力为民造福,使百姓富足、军有余粮。两人都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民族英雄和能臣廉吏。元朝末年脱脱主编的《宋史》记载:“吴玠与弟璘智勇忠实,勠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一山一水皆有情,至真至美都入心。至今陕、陇、川各地仍留有吴氏的庙祠二十余处,战地遗址、遗迹三十余处。如甘肃省静宁县三忠祠、庄浪县吴王庙、徽县忠烈祠,陕西省宝鸡市吴公祠、凤县涪王祠以及四川省阆中锦屏山书刻等。在陕西略阳县,有座江神庙,供奉嘉陵江神,因为主持兴建此庙的是吴玠,因此也称“吴王庙”。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转瞬千年,那些以身许国、情系劳苦百姓、怀揣为民情怀的大写的人,把心血洒在祖国大地上,默默为人民造福,必将为后世所敬仰。这些庙祠、遗迹承载的是传承已久的人文共识,更是我们对民族英雄和水利先贤的崇拜与纪念。

  


原文链接:http://slt.shaanxi.gov.cn/sy/qswh/202407/t20240722_236728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