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御史”左光斗
左光斗(1575—1625),安徽桐城人,明朝“东林六君子”之一,官至左佥都御史。他一生清正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兴修水利,纾解生民之患;清直敢言,剜除积弊沉疴,被誉为“铁面御史”。
兴修水利纾民困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内忧外患,国家风雨飘摇、日暮途穷。但左光斗依然心存高远,以匡正天下为己任,竭尽所能,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诸多努力。
天启初年,左光斗受命为直隶屯田监察御史。他看到京津一带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郊外“荒原一望,率数十里,高者为茂草,洼者为沮洳”,人烟稀少,百姓食不果腹。左光斗心急如焚,下决心改变当地旱涝不收的状况,以拯救百姓于饥寒交迫之中。
左光斗是一位杰出的农业水利专家,他结合家乡桐城水利兴修的经验,上呈了一份名为《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的奏疏,指出:北方农业落后,其弊在水利不修。他向朝廷提出“三因”“十四议”。“三因”指因天时、因地利、因人情,即根据自然条件和当地习惯,抓水利建设。“十四议”主要是专论兴修水利、开垦农田的具体做法,包括议疏通河流,议开凿渠道,议建筑堤坝,议兴修水闸,议修筑陂塘,议勘探土地,议构筑水池,议招徕人民,议选择人才,议选择将领,议派兵屯田,议按地力确定等级,议将富裕的农民赐给官爵等。
为了改变当地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农作习惯,左光斗真抓实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经常亲巡工地,督导军民兴修水利设施,改地为田;引入南方良种水稻,招募南方农民传授水稻的种植技术,鼓励商人富户投资兴办农业;甚至亲自到田间地头,教农民种植桑麻之法。于是,“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京郊一片平畴沃野、稻浪流金的景象。天津兵备副使王祖宏目睹此景,感慨道:“向之一望青草,今为满目黄云,鸡犬相闻,鱼蟹降网,风景依稀,绝似江南。”
清直敢言不负重望
左光斗奉命巡田时,宦官魏忠贤、刘朝等伪造东宫令旨,向他索要外戚亲贵的废田,左光斗不拆封就退回了,说道:“尺土皆殿下有。御史奉命巡田,安敢私授?”针对大太监陈登谋夺民众田地所产,他专门上疏纠举。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不久,宦官魏忠贤网罗党羽,权倾朝野。天启四年(1624),杨涟(“东林六君子”之一)上《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参与谋划,又跟高攀龙(明末东林党领袖)共同揭发崔呈秀(明末阉党“五虎”之首)私藏赃物,宦官因此对他恨之入骨。后杨涟惨死狱中,高攀龙被削籍归里,左光斗气愤至极,草拟劾魏忠贤、魏广微“三十二可斩罪”,因消息走漏,魏忠贤抢先两天将他削官为民;还不解恨,又捏造罪名将他逮捕入狱。
左光斗在家乡遭捕,入囚车时,父老乡亲头顶明镜,手端清水,拥立于马首前嚎哭喊冤,声震四野,连押解他的兵丁也暗暗流泪。天启五年(1625)七月,左光斗在狱中被折磨至死,享年五十一岁。
《左忠毅公逸事》载:左光斗受尽酷刑之后,“面额焦烂不可辩,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尽管伤势严重,但他决不肯瘫倒在地,而是顽强地“席地倚墙而坐”;尽管因受伤“目不可开”,当史可法前来探监时,左光斗竟“奋臂以指拨眦”,呈现“如炬目光”。史可法追忆往事,赞叹道: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光斗虽含冤而去,但他“出污泥而不染”、铮铮铁骨的刚毅形象,清正严明、刚正不阿的浩然气节,已深深地扎根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家廉才能政廉
左光斗为官十八载,始终清正刚直,两袖清风,不治私产。在明代,监察御史权力很大,在某地巡视或督学离任时,地方官都会赠送丰厚的答谢金。万历年间,左光斗曾奉旨巡田,“屯吏馈金数百,御史受之如常。光斗独却不受,诸御史皆惭且恚”。天启四年,他被削籍罢官时行李萧然,囊空如洗。
家廉才能政廉。左光斗的清廉之风颇有家学渊源。左光斗的父亲左出颖嗜读史书,左光斗刚及第时,父亲就将自己辑录的《读史拾馀》一书授予他。在书中叮嘱他:既要有汉代李膺、杜密、范滂等人那样“澄清天下之志”,又须具备宋朝范仲淹、富弼、蒋之奇、梅询等大臣那样精忠清廉的民本思想和敢于担当的气概。万历三十五年(1607)春,33岁的左光斗考中进士,同年十月担任中书舍人。为官之初,左光斗亲书“俸薄俭常足,官卑清自尊”警联一副,高悬于衙署内,以表达自己的清廉之志。
左氏家训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明崇祯七年(1634年),时为左氏家族户长的左光灿定下了“敬祖宗、孝父母、敬长上、友兄弟、教子孙、教勤俭、戒好讼、戒讼唆、安生理、禁非为”等十条、近两千字的家训,循循善诱,三字一句领首,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流传至今。
(张月蓉)
原文链接:https://slt.ah.gov.cn/xwzx/mtgz/1224322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