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再现颍州西湖盛景

发布时间:2024-08-08来源: 安徽省水利厅作者:佚名

  再现颍州西湖盛景

  

  □王治国

  颍州西湖位于安徽阜阳市城区西边,古颍州西湖为我国古代著名的风景湖,因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扬州西湖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湖。

  早在周朝时期,周康王册封的妫髡因迷恋汝坟西侧的一湖碧水,在此地建胡子国,后为鲁襄公迎娶胡子国君敬归、齐归二女而建女郎台。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颍水》记载,颍水又东迳汝阴县故城北……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自此,那一泓碧水便被称为“西湖”,这便是后世颍州西湖的雏形。秦时,建汝阴县,史称“汝阴西湖”。北魏孝昌四年(528年)置颍州,改称“颍州西湖”至今。

  

  因水而兴

  

  颍州西湖的真正兴起,是在盛唐时代。唐武宗李炎在做颍王时在此地建兰园。据《唐会要》记载,唐后期设置转运使,开通了从扬州经寿州(今寿县)、颍州直到郾城(今漯河市郾城区)的官方水上运输通道,将南方军需、民用物资运往京师,此后颍州西湖逐步繁荣起来。

  颍州西湖在宋代达到了繁荣。北宋时期许多名人如政治家、宰相晏殊,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等均曾在颍州任职。他们常宴游西湖,并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人文景观,遂使得颍州西湖成为天下闻名的风景名胜,为古颍州西湖的建设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欧阳修,一生中8次来到颍州,与颍州结下了一世不解之缘。任职颍州期间,他非常重视颍州西湖的绿化,为颍州百姓及颍州西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欧阳修在西湖新建三桥,互通连接湖中洲岛,增强西湖的整体感,亲自为之命名为宜远、飞盖、望佳。

  欧阳修在西湖之畔大规模扩建书院,大兴学风,激发了颍州士人学习的兴趣;他传道授业,与通判吕公著、好友刘原甫、王深甫为书院的学生讲学;他轻赋重农,皇祐二年(1050年)颍州春荒,欧公上奏朝廷,免除了颍州人民的征役,并获准放粮赈灾。致仕后,欧阳修创作《采桑子》十三首,连用十首以“西湖好”赞美颍州西湖,并终老在这片土地上。

  苏轼出任颍州知州后,为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奏乞罢黄河夫万人,开本州沟,从之;以余力作三闸,通焦陂水,浚西湖。一系列举措解决了当地百姓饮水灌溉问题,将挖出的淤泥筑成了一道长堤,绵延数里。颍州西湖治理完成时,他高兴地写下了“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经典名句,遂使颍州西湖名满天下。为纪念苏轼,后人将疏浚西湖时堆成的大堤命名为“苏堤”。南宋时,湖面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颍州西湖集蓄洪、灌溉、运输、贸易于一体,一度形成湖中集市。当时颍州物流畅通,在南北方物资交流中有着重要地位。

  

  因水而衰

  

  宋元之际,颍州西湖开始没落。给颍州西湖带来重创的,是南宋末年元军决黄河以淹宋军的一次战役。

  自元军这次决黄河淹宋军并多年不加堵塞以后,黄河就开始侵夺颍河,而颍州西湖就在此后的岁月里逐渐缩小。明清之时,受黄河南泛、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湖面由前代的“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缩小到明朝时“长十里、广三里”,再缩小到清乾隆年间的“水面八百九十四亩”,此时颍州西湖的面积与宋代的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真正让颍州西湖彻底消失的,是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郑州黄河花园口大堤引发的那次灾难。黄河夺淮入海,黄河水倾泻豫、皖、苏三省。由于上游的水利设施缺乏,加之连年水患,阜阳市高程不断抬高,水患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于湖底。水面被湮平,亭台楼阁被冲倒,加上战乱期间无人疏浚,昔日繁华的颍州西湖,很快成了荒无人烟的黄泛区,只留下大片滚滚黄沙供后人凭吊。

  对颍州西湖,后人有了始于周、兴于唐、盛于宋、泯于清、毁于民国的论断。

  

  重获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治理提上了日程。1951年,毛泽东主席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80万群众投入到治淮事业中,王家坝闸、阜阳闸等一座座闸坝拔地而起,结束了黄河夺淮入海以及淮河经常泛滥成灾的历史,阜阳地区就此旧貌换新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也吹醒了阜阳这片古老的土地,阜阳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88年,当地政府决定恢复重建颍州西湖。此后,历届市委、市政府为恢复颍州西湖做了诸多努力。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阜阳市政府把颍州西湖建设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落脚点,改善环境、集聚人气、增加就业,从而带动乡村振兴。

  如今,颍州西湖总体规划占地面积24.32平方公里,修建长度11公里的主环湖路,形成“一环连八区、一环穿十珠、一环游三十六景,水岸镶明珠”的格局。当前,颍州西湖景区南湖一期3.4平方公里已建设完成。

  沧海桑田,颍州西湖兴衰见证了历史变迁,苏东坡“未觉杭颍谁雌雄”的千古佳话还将继续传唱。


原文链接:https://slt.ah.gov.cn/xwzx/mtgz/1224299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