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工业节水现场交流会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召开,来自水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政府、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交流黄河流域工业节水工作的最新成果,探讨节水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助力内蒙古黄河流域节水产业发展,推进流域发展新质生产力。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国家重要现代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三北”工程建设的主战场。黄河流经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这里集聚了全自治区大部分煤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建材、大数据等产业,具有突出的生态地位、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
内蒙古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856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经测算,全自治区黄河流域现状缺水总量达30.65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缺水10.49亿立方米。在缺水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2023年,内蒙古黄河流域万元GDP(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31%、42%。
水资源是内蒙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水资源短缺和经济发展之间,怎样破解水资源供需“紧平衡”?内蒙古从“节流”和“开源”两方面做好工业领域节水文章。
节流——挤出水资源利用空间
内蒙古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用水行业大力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建立重点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2024年,内蒙古在黄河流域重点推进节水技术改造项目38个,节水量480万立方米;安排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600万元,支持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中水回用项目,预计每年新增回用水量122万立方米,废水综合利用率可达95.94%。一系列举措让企业从“用水大户”变身“节水大户”。
以科技促节水,以节水促发展。内蒙古积极鼓励工业企业采取更新节水工艺技术装备等科技节水途径,提升工业用水效能。编制更新《内蒙古自治区工业领域重点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累计推广冶金、化工、建材、通信等行业116项节水技术装备。
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必须大力推进中水回用和废水资源化利用。内蒙古统筹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印发《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有关工作的通知》,将符合条件的自治区级以上园区全部纳入“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计划,批复黄河流域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9个,改造完成后将有效缓解工业缺水问题。
节水载体建设,是内蒙古全面推进工业节水的另一重要抓手。通过在钢铁、炼焦、纺织、造纸、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重点用水行业开展节水型企业、节水标杆企业创建活动,内蒙古积极遴选节水标杆企业和水效领跑者,通过典型引领效应促使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截至7月底,黄河流域内建成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22家,节水标杆企业2家,节水型工业园区7家。
开源——释放水资源增值空间
通过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开展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作,内蒙古探索打造缺水地区再生水利用典型示范模式。通过严把水源配置关,优先配置非常规水,2023年黄河流域非常规水源利用量5.48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70%。
围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内蒙古大力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将非常规水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奋力打造“工业第二水源”。
“一头,企业缺水,发展受限;另一头,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如今,通过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盘活水资源存量,企业发展也越来越有底气。”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公司西来峰甲醇厂生产设备技术部部长雷志林介绍,企业通过对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灌区渠道进行节水改造,将农业节约的695万立方米黄河水转让用于工业生产,如此一来,农户、企业都得到了实惠。
从2003年开始,内蒙古在黄河流域探索开展黄河干流盟市内水权转换试点工作,2014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七个水权试点之一,探索开展盟市间水权转让。
十年间,内蒙古以深化用水权改革为切入点,以水权交易为突破口,推动跨区域、跨行业水权交易。截至目前,全自治区黄河流域累计转让水量4.76亿立方米,为黄河流域新增4200亿元工业产值和城镇生活新增用水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内蒙古还积极探索跨省区水权交易,为高效解决工业用水难题开辟新路径。
如今,在内蒙古,节水实践随处可见:企业、园区等用水场所的节水技术改造有序推进,矿井水、雨水回收和高效灌溉等技术越来越普及,形成了全社会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
(转自《中国水利报》)
原文链接:http://slt.nmg.gov.cn/sldt/slyw/202408/t20240829_25656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