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中国水利报:讲好“黄河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4-09-20来源: 河南省水利厅作者:佚名

  2024年9月第5658期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18日,河南郑州

  □采访组

  黄河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黄河奔流不息,文明绵延不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溯历史、问生态、察防洪、访民生,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沿黄九省(自治区),并在上中下游分别主持召开 3次座谈会专题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黄河蝶变的宏伟蓝图。

  “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五年来,水利人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场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正在嘹亮唱响。

  文脉传承 彰显水利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

  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祈愿着黄河安澜。从大禹治水“身执耒臿,以为民先”、汉武帝时期“瓠子堵口”、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到潘季驯“束水攻沙”、李仪祉“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从毛主席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在人与河共生共存的悠长岁月中,随着人们对人水相处方式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总结出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的治黄方略,锤炼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也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在黄河治理与保护的进程中,将百姓福祉置于首位的使命与初心。

  人民胜利渠,被称为“新中国引黄第一渠”,这一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拉开了黄河下游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序幕。

  “几十年来,我们克服土壤盐碱化、泥沙淤积、水源污染以及河床下切、引水困难等难题,首创‘井渠结合’灌溉模式,想方设法确保灌区群众灌溉,我们和灌区百姓早已成为了相互信任的朋友。”河南省人民胜利渠保障中心主任卢凤民介绍道,“在建成的工程展览馆内,周边百姓和学校师生们还可以重温党领导人民克难攻坚、引黄治黄的奋斗历程。”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时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

  千百年来,得益于开发强度合理、兼顾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体系规划设计和信息化建设,河套灌区保障着当地农业丰收,近年来的年均粮食总产量达到近30亿公斤。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河套灌区于2019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引黄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

  “我们牢记嘱托,把灌区打造成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载体,每年有近50万参观者来这里现场感受悠久的黄河灌溉文化。”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水利文化处处长苏宏业说。

  “黄河很重要,对牧民来说黄河就是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牧民泽伯对黄河有着深厚又特殊的感情。

  由于河道游荡摆动,黄河若尔盖段河岸冲刷力度逐年增加,岸线侵蚀现象日益突出。2022年6月,黄河干流若尔盖段应急处置工程主体工程完工,每年可减少河岸坍塌2至4米,保护1.5万平方米的天然草场不受侵蚀。

  “红军走过的若尔盖草地,遍布着珍贵的红色记忆。作为阿坝儿女,牧区群众继承发扬长征精神,50名藏族小伙组成护河队,对这里的河流、湖泊、湿地保护区进行巡护,与我们水利人一起守护着牧区群众家园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川省阿坝州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豫祥动情地说。

  黄河流长,文脉绵延。今天的黄河两岸,不仅是一幅幅风光旖旎的“画”,更是一部部博厚悠远的“书”。翻开书卷的华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接续奋斗,实现了黄河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流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搭建起安澜广阔的平台,黄河流域古老优秀的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得以新生。

  扛牢使命 守护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相对分散独立,黄河文化统一阐释难、系统保护难、综合利用难,迫切需要一张“大蓝图”。

  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谋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随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于2023年印发,构建起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空间骨架。

  2023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首次将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编入流域立法,将文化属性纳入流域保护与治理内涵。

  2019年—2024年五年间,水利部印发《“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将“讲好黄河故事”列为重点;编撰出版《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等系列精品图书。流域各地结合实际,扛牢遗产保护的使命担当,出台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青海省)建设保护规划》《甘肃省水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山东省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23—2025年)》……

  摸清黄河水利遗产底数、加强文化阐释研究,沿黄地区着力推进黄河文化保护利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内涵,以厚重的黄河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我们从2021年起分批分区分类推进黄河水利遗产调查统计工作。”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处处长向建新介绍,“目前已收集整理700多处黄河下游重要水利遗产线索、690条有关黄河的文献线索、400余篇(幅)珍贵照片。”

  在黄河流域,不仅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有磅礴的精神力量。

  焦裕禄精神、右玉精神、红旗渠精神……滔滔黄河,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赓续发展注入不竭源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道弯——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考察,对焦裕禄精神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如今,焦裕禄同志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已成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文旅融合基地。

  “我们打造黄河文化长廊,并以兰考黄河河务局旧址为基础建设焦裕禄精神培训学院,让群众可以到此感受学习他在兰考治水治沙治碱的历史。”兰考黄河河务局副局长雷晓明说。

  初秋,在千年历史的陕西洛惠渠灌区,铁镰山下,曲里河上,两座平行的渡槽相互辉映、气势恢宏。

  “随着灌区发展,曲里老渡槽难以满足灌溉需求,我们启用了新渡槽。老渡槽是水利遗产,我们对老渡槽进行保护,供人们参观、专家研究。”陕西省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魏永强说,“2020年我们成功申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建成龙首渠水情教育基地展览馆,为保护遗产、传承历史搭建平台。”

  大河奔腾,文明传承,黄河沿岸的水文化遗存在保护中不断绽放着新的时代光彩。

  推进创新 讲好“黄河故事”

  “华山戳破天,黄河九道弯……”2024年3月2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新作《节水秦川》在首届“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唱响。

  “这是我们在推动黄河文化创新发展的一次大胆尝试。黄河流域缺水,为此我们把节水文化与黄河文化相融合,让黄河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实现真正的传承发展。”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左怀理说。

  五年来,黄河流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焕发出蓬勃生机。甘肃兰州把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融入主题公园改造提升,山西以治河能臣栗毓美为主人公新编晋剧《河清海晏》,黄委依托VR技术复原壮观的黄河打硪号子劳动场景……

  2023年5月15日,作为全国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年度主题重点出版物,《大运河画传》《长城画传》《长征画传》《黄河画传》国家文化公园画传系列书籍的出版发行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书籍通过以史入画、以画载史,呈现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希望能够通过画传这种独特的形式,让人们重温和强化对于民族文化的记忆,巩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黄河画传》执行主编侯全亮介绍道。

  《宁夏黄河志》《疏勒河志》等书籍出版,大型文化节目《黄河文化大会》、电视剧《天下长河》、电影《面向群众》、游戏《QQ飞车》“黄河万里奔流”赛道等上线,齐鲁水文化论坛、治水与中华文明研讨会举办……五年来,黄河文化以更加丰富多样的传播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3年世界研学旅游大会上,河南黄河河务局“大河安澜——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精品线路得到推介;2023年联合国水大会期间,黄河博物馆选送的摄影作品《黄河水车》和绘画作品《生命之源——水》在联合国总部展出……五年来,黄河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路越来越宽阔。

  在千百年历史积淀中形成的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基因,也激荡出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在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征程中,水利人砥砺奋进、久久为功,必将在黄河两岸铺展出更多文化繁荣的新图景。

  (采访组成员:果天廓、周妍、国立杰、杨晶、郑浩伟、刘宇源)

  ■博物馆馆长说

  黄河博物馆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践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职责使命,不断丰富完善研学课程,努力开拓线上宣教新阵地;利用“馆内馆外”“线上线下”的模式开展了一系列黄河保护法宣传活动;策划举办了“黄河流域民间珍宝展”“全国金石传拓作品邀请展”等大型展览;完成展陈局部改造,新增“幸福黄河”展厅;开展黄河流域治河遗迹、洪水遗迹、古渡口等水利文化遗产调查;甄选馆藏摄影作品及地方合作中小学校报送的绘画作品参加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主题摄影及绘画展。博物馆先后荣获“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家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称号,目前各类挂牌基地已达53个。如今,博物馆已成为普及水利科学知识、弘扬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开展校外及社会教育培训的重要场所。

  ——黄河博物馆馆长 张怀记

  陕西水利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陕西治水历史,突出水利科普、水情教育、水利文物征集保护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博物馆在原主展馆的基础上,相继建成水文馆、节水科普馆,建有节水灌溉示范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系图、微型气象场、水工建筑物集群等户外展演设施;开展水文化研究,编写《汉中四堰》《关中八惠》《汉江志》等;征集水利文物及藏品近150件;策划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设计制作研学课程。随着基本陈列内容更加全面系统,文化内涵愈益丰厚,水情教育品质和水文化的吸引力逐步提升。2024年8月,陕西水利博物馆获批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成为黄河流域首家获此殊荣的水利行业博物馆。博物馆将以此为契机,为传承好黄河文化多做贡献。

  ——陕西水利博物馆馆馆长 王辛石

  


原文链接:http://slt.henan.gov.cn/2024/09-19/306495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