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天气寒冷,大雪纷飞。我赶在封山之前,在班车上站了4个多小时,又背着行李步行1个多小时,直到晚上9点,终于从临汾到了乡宁,开始了我的水文生涯。
在乡宁水文站,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业务学习。水文数据的填写要求字体美观,不得涂改。我每天像小学生一样,练习从1到9的数字书写,整整60天,才觉得写这几个阿拉伯数字写得有了进步。那时没有电脑和打印机,一切水文资料都需要手写,而且一张成果表不得超过一个笔误,不然就得重新抄写。每次快抄写完时我就特别紧张,生怕抄错。蒋培信老站长教我反复检查基础数据,反复推敲定线推流,绝不让别人在资料审查时发现错误。冬天测流时,蒋站长告诉我要带一个热水壶,因为一旦流速仪出了水面,就容易被冻住,需要拿热水浇到流速仪上,让它重新正常工作。老站长的严格和认真,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比业务学习更难的,是做饭。以前我从来没有下过厨。看到我手足无措的样子后,同事张金虎主动教我,烧火灶怎么用,面条怎么擀,调料怎么放,我们就这样做了一年多饭搭子,慢慢地我也成了“大厨”。
1991年3月我前往石滩水文站工作。站上条件更加艰苦,做饭是用木柴烧火,经常在堆放的柴火旁看到蝎子、壁虎和蛇等动物。有一次要去河道测流时,雨鞋里钻进一只蝎子,将我的脚扎肿了好几天,又疼又痒,走路也一瘸一拐的。还有一次是冬天,早上七点多我去河道测量时,突然看到一只狼在断面上行走,它停下来和我直直对视。我脑袋发蒙,一动不敢动,僵持了许久,直到有一个人路过,狼才是离开,我回过神来,发觉自己浑身都是冷汗。
我在石滩水文站经历的第一次大洪水发生在1993年8月,那时暴雨如注,洪洞县的许多道路都被淹没了,排水系统几乎崩溃,河边农田变成一片汪洋,居民房屋漏雨倒塌。
河道里木材、冰箱电器和家具漂浮物众多,棉被挂到了水尺上,对测流造成了很大影响。当时站上只有3个人,我和贾玉朝老站长在岸上手摇吊箱前进,水性好的临时工站在吊箱上测流。当吊车到达河流中间时,突然一个浪头打来,吊车内进水,我和老站长用力拽起吊车,却无济于事,吊车无法升起,停在河道中间最危险的地方。水势越来越大,浪越来越急,几次尝试前进无果后,临时工果断选择跳入河中,游回岸边。
我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后怕,幸亏当时临时工水性好,要换做是我在吊车上,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1995年1月,石滩水文站下迁并更名为赵城水文站。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进行数据收集监测,陈光恩老站长亲自设计缆道,研发缆道信号传输等技术性工程,带领我们站上的同志自力更生,施工建设。陈老前辈知识渊博、不怕吃苦、善于钻研的精神让我很是佩服。
2010年,赵城水文站拆除铅鱼缆道,更新仪器设备。在新设备尚未安装完成时,8月8日汾河突然发生了洪水。此次洪水过程实测最大流量为1270m3/s,为建站以来历史最大。我和解建明同志身穿救生衣乘坐橡皮艇到河里实测断面,解建明负责打水深,我记录数据。返回时,橡皮艇上的牵引绳断了一半,如果牵引绳全断,橡皮艇失去约束,顺着洪水而下,十分危险。我们紧张而小心地拉着绳子,最终有惊无险地返回岸上。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站房是一座别墅式的小二楼,像一道风景线伫立在河边。无线雷达波、ADCP、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CP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用电脑自动化进行,使测流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希望新一代的水文人拿好接力棒,不忘来时路,传承水文情,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继续为水文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张文雄(太原)口述闫紫璇执笔
来源:山西晚报 2024年10月16日 第十四版
原文链接:http://slt.shanxi.gov.cn/sldt/tbtj_358/sxwb_3074/202410/t20241016_96740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