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日子:三个壶和三张图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今天“闪亮的日子”我们一起到皖北蒙城县篱笆镇杨庄村去看饮用水的新变化,说起当地群众的好日子,还得从三个壶和三张图说起。
在蒙城县篱笆镇杨庄村,村民王娟正在准备一家人的午饭。以前炖鸡汤,(用的)都是地下水,都不好喝,都是上街上买(瓶装水)。现在不用了,现在都是长江引过来的自来水。你看,清亮清亮的,还甜。
杨磊:好喝,主要是咱这个水好。我家有三个水壶,这个水壶是一开始饮用地下水,用那个压水井压上来的。你看,茶碱就比较厚,非常难抠。
蒙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2003年前后, 94万农村人口基本靠地下水,普遍存在水量不足、水质超标等问题。农村供水改革迫在眉睫。当时担任县水利局规划设计室负责人的王旭光心里也不是滋味。
一位外地朋友来蒙城,饭前泡了杯水。刚喝了一口就“哇”地一声,咧着嘴说好咸、好苦,弄得一桌子饭都不香了。啥时候能让外地人夸咱家的水得劲呢?
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在国家、省市的支持下,蒙城县分别于2003年、2007年相继实施了农村人口饮水解困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我们就在省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做了一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这张图就是反映了2002年我们在全县打了320眼机井,这也算是我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第一张规划图。
打机井,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有水可用,但水质依然得不到保障。在深化农村供水改革中,王旭光和同事们又设计了第二张规划图。蒙城县在10年内相继建成31个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小型水厂,94万农村人口用上了自来水。
杨磊:政府给我们通了自来水,比起以前的(井)水好多了,但水质还是不理想,水碱是少了,但咸味、苦味还有,这(第二)个茶壶总有一种洗不干净的感觉,总有一点茶垢。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小型自来水厂,除氟成本高、废水多,水质难以突破。水质好不好,水源是关键。2016年,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江济淮开工建设。这个安徽版的“南水北调”超级工程,引来长江水,连通淮河水,为皖北解渴。随着引江济淮主体工程的完工,“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也适时启动。
简单地说就是换水,把以往老百姓喝的地下水换成引自淮河、长江的地表水,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饮用水氟、铁、锰超标问题,提升皖北群众饮用水水质。
就在引江济淮工程瞄准试通水冲刺的2021年,王旭光带头第三次编制了全县饮水工程规划图。县里当年启动了以替换水源、城乡一体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供水工程建设,迎接长江水的到来。引江济淮试通水半年后,蒙城率先在皖北地区实现全县水源替换。
这是就是这第三张图的核心——吕望水厂。它的设计日(供水)能力是11万吨,覆盖了全县16个乡镇、街道,269个村、社区,服务人口120万人。
这是我们吕望水厂的取水口,这条河道叫芡河。芡河通过茨淮新河跟淮河贯通,通过引江济淮,长江每天给这里供25万方的优质水源。也就是说蒙城群众喝的水,带着长江水的味道。
带着长江味道的水,沿着地下管网奔向千家万户,也流进了皖北一家人的心田。
杨磊:你看这(第三)个壶现在用着清亮清亮的,喝着甜,心里也甜,一点茶碱都没有。
从喝井水到用上自来水,到用上优质长江引调水三个步步高,这20年水越来越甜,日子越来越好。水能解渴,更能致富。长江引调水为我们发展特色种植、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等产业,注入“水动力”。
改革让农村供水保障提档升级,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目前已实现第一批13个县区地下水水源替换的阶段性目标。全省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7100多处,惠及人口5000多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
原文链接:https://slt.ah.gov.cn/xwzx/mtgz/1225319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