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我们新增治理面积2000公顷,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由治理前的21.6%提高到治理后的85%,林草覆盖率将由原来的22%提高到73.7%。年蓄水能力为70.74万立方米,年减少入黄泥沙量7.94万吨。”看着他自豪地说出这一连串数据,就可以知道这个项目为这里带来了多少的希望。他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水利局的副局长王学平,他亲眼看到杭锦旗的变化,从这个项目的开始到如今的完成,他看到这里从一片荒芜到如今充满生机。
今年5月,杭锦旗淤地坝占补平衡试点项目正式启动现今已初步完成。该项目主要是对4座淤地坝的淤积地(闫家沟骨干坝、梁台渠中型坝、李连瑜骨干坝、张家湾骨干坝)进行改造,总面积约170亩,包括增设排洪设施、坝地盐碱化防治、坝体整修加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等,实现水、田、路等基础设施标准化配套,建设成为水肥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增加村集体和农牧民生产经营性收益。
正在作业的机器(央广网见习记者刘一晨摄)
走进杭锦旗塔然高勒闫家沟,记者看到还有挖掘机在作业,通过杭锦旗水利局副局长的介绍记者知道那里正在挖排水渠。目的就是为了把强降雨形成的洪水引流排泄,保护淤地坝库区形成的淤积耕地被洪水淹没,最大程度保障农牧民坝地耕种收益。施工地旁边的这一片农田是属于这里的村民闫永利的。看着他满面春风地站在自家院里看着自己的农田,满脸的幸福,高兴地招呼我们也过去看看看。“我家门口之前能用来种地的土地只有20亩,这个项目实施以后,给我增加了70亩土地用来种植,我今年就开始试种植了葵花,收成很好,我很满意,一亩地一年至少增加收入1000元。看到周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打心底里高兴。”他和记者说道,眼神还是开心地望向他的农田。
试点项目成功后可以种植的农田(央广网见习记者刘一晨摄)
通过介绍,记者了解到这里改变不仅仅是土地面积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更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增设排洪设施有效提升了区域防洪能力,降低了洪水对周边生态的破坏风险;坝地盐碱化防治改善了土壤质量,为植被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林、灌、草、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还净化了空气,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杭锦旗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同步推动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培育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饲草料产业,以甘草、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沙棘为主的林果产业,目前已形成可观的种植规模。草牧场改良后产草量大幅提高,为规模化养殖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
此外,杭锦旗在全区率先实施“以奖代补”试点工作,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让农牧民自主组织实施项目。项目资金补贴分年度拨付到位,群众建设、群众管护、群众受益,真正成为项目建设的主体,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最大限度地惠及群众。
(转自《央广网》)
原文链接:http://slt.nmg.gov.cn/sldt/slyw/202410/t20241023_259515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