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文化根基 助推融合发展
——安徽桐城市水文化建设纪实
□ 陈玉婷 林昊嫄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桐城市继续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在桐城纵横交错的水系中,每条河流都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承古拓今续文脉
桐城的治水史,可上溯至明代“万历三大水”、清代“乾隆八大水”。在漫长的治水历程中,桐城人民始终顽强抗争,建设一座座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水利工程。2024年,桐城市政府组织水利部门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水文化”为主线,通过资料查阅、文献整理、实地调查、成果汇编等方式开展水文化普查,取得普查成果32项。
紫来桥,始建于元代,位于古城区龙眠河上,是古代七省通衢的要道,现在仍是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便道;万松堤,位于桐城市龙眠街道双溪村,由“六尺巷”故事的主角张英规划设计,仍然发挥着堤防作用。茅草堰、桐溪塥、南山桥、南山塥……这些水利遗产从烟波浩渺的历史深处走来,静静讲述着桐城治水兴水的故事。
“城因水而活,我们坚持一手抓水利发展,一手深挖水利遗产历史文化底蕴,强化文旅融合,让水利遗产‘活’起来‘亮’起来,在新时代治水兴水新画卷中绽放异彩。”桐城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和俊说。
桐城境内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是桐溪塥,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开渠引水。20世纪90年代,因龙眠河水位下降,桐溪塥断流,渠道几乎完全淤塞。桐城市政府投资710余万元完成桐溪塥(桐城中学段)修复,300多米的溪流将桐城中学内的百年惜抱轩银杏树、后乐亭、半山阁等景点串联,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景观。
“桐溪塥陪伴了我们的青春,见证了我们的汗水和努力,也见证了桐城中学120年文脉的赓续历程,在得知桐溪塥再次通水后,我由衷地高兴,今后我将身体力行,向大家讲述更多的桐城水故事。”桐城中学90届毕业生陈金武说。
文旅融合促发展
桐城位于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东西向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两江剧邑”和“七省通衢”。龙眠河,这条被描述为“大小二龙山,连延入桐城。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的河流,是桐城人民的母亲河。它成功入选了水利部公布的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名单。
桐城市为此建立了河长制主题公园,通过在龙眠河沿岸走廊绘制“桐城派”人物事迹壁画、设置著名人物雕塑、摆放名人治水故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和展示桐城特色文化,将幸福河湖建设成为传承地方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桐城市还设计了融合桐城文化元素的河湖长制徽标,教育和引导公众充分理解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重要性,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河湖的管理与保护工作,营造全社会关爱、珍惜和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龙眠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桐城文化。现在有了河长制公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更美的风景,还能带着孩子来学习历史。”市民陈伟在展示桐溪塥、何如宠、左光斗等水利遗产和治水名臣事迹的浮雕前说到。
此外,桐城市近年来坚持“以水带岸、水岸同治”的治理策略,以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采取水环境整治、生态堤岸修复等措施,构建了流域“清水”系统和城市生态“绿岸”。结合境主庙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坝坡及周边环境进行美化,为市民新增了休闲娱乐的新地标;结合孔洪堰灌区工程建设,新增了鱼鳞坝等设施,并实施鲁王河水面提升工程,累计清淤整治提升河道1200米,对沿途进行亮化,打造成了集炫彩灯光秀等于一体的夜游打卡景点,水利工程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桐城市将持续深入挖掘、总结和提炼优秀水文化,以精神文化力量引领培育并支撑保障全市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汪和俊表示。
原文链接:https://slt.ah.gov.cn/xwzx/mtgz/1225473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