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策解读 > 正文

中国水利报:幸福汾水润三晋——《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解析

发布时间:2021-04-16来源: 山西省水利厅作者:佚名

  

  汾河从这里汇入黄河

  

  汾河源头

  

  汾河太原城区长风桥段

  

  谆谆嘱托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特别要求“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题记:山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殷殷嘱托,近年来下大力气开展汾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初步实现了“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围绕“风光美起来”的总目标,山西编制并印发了汾河全流域生态景观规划,力求构建“一源、两路、三线、四区、五带、多节点”的河流生态景观空间布局,打造山水相依、林泉相伴的三晋幸福河。本期专题围绕《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详细解读规划的制定背景、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等。

  

  认识汾河

  汾河是山西省的母亲河,发源于管涔山,干流自北向南纵贯太原、临汾两大盆地,于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全长716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9 72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汾河流域为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涉及9市51县(市、区)。

  汾河流域是严重缺水的区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量仅有30.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10。流域以全省27%的水资源和25%的土地承载着全省39%的人口和42%的GDP,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以上,导致区域地下水超采、河流地表径流量不断减少(断流),河道水域面积萎缩,植被减少退化、河流水质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使河流丧失了生态功能。

  

  规划过程

  山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面启动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先后编制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出台了《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决定》。经过不断努力,已初步实现了“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

  2019年4月12日,山西省河湖长制工作暨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推进会议明确提出,要围绕“风光美起来”的总目标,编制汾河全流域生态景观规划。当年12月15日,省水利厅完成了《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总报告(初稿)》和沿汾6市的分报告。随后征求10个省直部门和沿汾6市政府的意见。

  今年以来,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林武分别听取了专题汇报,提出了明确要求。2月17日省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月28日省委第154次常委会议审定,4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作为母亲河永续造福三晋儿女、传承历史文明基本所需和时代要求。以流域为整体,在保障河湖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遵循河道生态化、河岸自然化原则,以水利工程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为主轴,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打造从源头到入黄口、城区与农村有机衔接、乡情野趣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建设山水相依、溪水长流、林泉相伴、湖光山色的三晋幸福河。

  

  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2)多规合一,合理开发;

  3)问题导向,突出重点;

  4)目标可达,措施可行;

  5)保护优先,适度建设;

  6)绿色发展,人水共融。

  

  规划任务

  规划以河流生态治理为主轴,划定源头与河湖水系生态保护区,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实施以河源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化恢复、两岸绿化为核心的生态景观建设,融合两岸人文古迹等旅游资源,建设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规划通过6年左右的时间,以涵养林建设、河流生态整治修复、水资源优化配置、两岸景观建设等措施,恢复河流健康的生态循环系统。再用10年的时间,建成节水型社会,通过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实现地下水水位大幅度回升,两岸树木茂盛,河流水清岸绿,林密灌郁草盛四季不同色,形成人水和谐的大河风光。

  

  总体布局

  以河流为纽带,实施源头区保护,通过对河流自然形态的修复及两岸的水生态空间管控、种植结构调整、绿色产业导入,构建“一源、两路、三线、四区、五带、多节点”的河流生态景观空间布局。

  “一源”为河流源头;“两路”为两岸堤顶绿道;“三线”为河道治导线、水生态功能保护线、水生态功能限制开发线;“四区”为河源区、山丘区、盆地平川区、河口区(支流汇入口及干流入黄口);“五带”为河道水域带、两岸水生态功能保障带、两岸水环境质量安全带,河道水域带为行洪主通道,两岸的水生态功能保障带为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两岸水环境质量安全带为绿色产业导入带;“多节点”为沿河打造城镇滨河公园、乡村田园景观、湿地景观、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综合示范区等。

  

  保障措施

  1)建立市场化的建管模式

  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发挥流域公司的作用,以项目为载体,与县级政府合作组建区域公司,开展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和产业开发等工作,形成“1﹢N”的生态景观治理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2)建立符合市场化运营的政策机制

  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用活土地资源收益;盘活经营性资产;推行政府购买生态服务;导入多元产业增强收益。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谁受益、谁付费,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在河流源头区、岩溶泉域保护范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全面开展生态保护补偿,适当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地区有效协商平台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4)建立生态管护考核责任机制

  市、县政府是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各市、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辖区内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和管护长效机制,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强化部门行业管理职责,其中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配置、河流水系整治、岩溶大泉修复保护、河道防护林等工作。

  

  本版文图由山西省水利厅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07月30日 第4655期 第三版(专题)


原文链接:http://slt.shanxi.gov.cn/sldt/tbtj_358/zgslb_3067/202007/t20200730_9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