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陕西日报:深刻理解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发布时间:2024-11-09来源: 陕西省水利厅作者:佚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陕西要深刻理解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做好环境污染源治理,持续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持续提高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能力,让三秦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持续做好环境污染源治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力度之大和治理成效之明显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2017年的不足80%提升到2023年的91%以上。然而,要解决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环境问题,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从事关人民群众直接利益的环境问题着手,持续发力做好环境污染源治理。

      要采取有效举措提高年均蓝天数。蓝天数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反映了目标地区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效。目前我省重点城市的重污染天数比10年前下降了不少,优良天数的比例持续上升。全省11个市(区)优良天数在92—176天之间,平均优良天数131.5天,同比增加5.6天,平均优良率为72.4%,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但也要看到,空气质量提升距离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要进一步强化臭氧管控工作,切实抓好扬尘污染管控工作,加强巡查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持续推动实施各类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从源头上减少秸秆焚烧问题。要加快完善重点片区联防联控工作,加强统一指挥调度、会商协调,切实加强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

      要全力治污和优化水资源配置。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要坚持治污、修复和保护并举,因地制宜做好水体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增强河流自净功能,加强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农村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水。

      要全方位治理土壤污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化土壤污染防控,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土壤污染治理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因此,未来要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有效管控城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完善医疗废物和危险品收集处理流程、严禁“洋垃圾”入境以及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给人民群众一片安全净土。

      持续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改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善环境质量也是民生大事。经济社会越是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越是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就越高。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打造人民群众向往的美丽宜居家园,既是改善民生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要在打造宜居城市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打造宜居城市要把住几条原则:一是要把保护生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生态公园建设要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二是宜居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不能搞大树进城、开山造地、填湖填海等破坏性“建设”,要依托既有的生态资源,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要把生态宜居作为关键抓手,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农村良好生态环境的供给要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一方面要把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从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处理以及村庄绿化等方面行动起来。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态修复和推动乡村自然资源增值。农村生态总体较为脆弱,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要先修复被破坏的农村生活环境,并逐步增强生态产品供给,通过有步骤的退耕还林还草以及保护和修复乡村河湖、湿地等,守住农村生态保护红线。

      持续提高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能力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落到实处。

      要发挥重要生态系统功能,避免出现生态环境风险。新时代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陕西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在健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着力,有效防控生态环境风险。

      要保障水资源供给,避免出现潜在的水安全风险。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水安全问题。因此,要充分认识水资源安全在践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的重要性。陕西要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从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以及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着力,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持续提升水安全保障。

      陕西日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11/08/content_887624.html

  


原文链接:http://slt.shaanxi.gov.cn/sy/mtjj/202411/t20241108_316326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