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正是大地色彩最为绚烂的时候,千株金黄银杏掩映下,江都水利枢纽“江淮明珠”风姿尽显。11月13日下午4时许,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枢纽建设运行等情况。当晚,记者追随总书记的足迹,第一时间回访这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
特大枢纽,“解渴”北方扛起江苏担当
经过入口处“源头”石碑,便看到4座抽水站连接4座小岛,记者眼前的江都水利枢纽美如花园,静谧的水面让人心旷神怡。这一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让南水北调东线起点动力澎湃。
“江都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施工的大型泵站群。当时,集中了全国的规划、设计、科研专家联合攻关。江都站设计成为经典,工程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刚刚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完的省水利厅厅长陈杰,带着喜悦介绍江都水利枢纽的光辉往事。
“江水北调奠基石,南水北调开新篇”,江都第四抽水站厂房悬挂的一幅标语,讲述了一段历史:江苏在“南水北调”上先行一步,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用“江水北调”平衡江苏南北水资源,江都第一抽水站便是其发端。后来,“江水北调”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良好基础,江都水利枢纽又成了为中国北方“解渴”的起点。
位于枢纽内的江苏南水北调展示馆,星空灯下东线工程蜿蜒于江淮大地,“南水”一路坚定北上。习近平总书记在1:75000的沙盘前,听取陈杰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运行情况的汇报。
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图前,习近平驻足观看。图的北方,北京、天津、保定、雄安新区……正期待着来自江苏的长江水。经历50多年论证,数十万建设者十多年攻坚,南水北调这个跨越半世纪的梦想变成现实。东线一期工程在我省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向北延伸,抽江规模提升,翻水梯级增加,新增供水量36亿立方米。
历经60多年建设和运行,如今江苏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系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化泵站集群。展厅“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语下,剖面图展示了从0.7米高程的江都水利枢纽,经过9级台阶提升30米,送水逾400公里进入山东的“足迹”。
一江清水,跨上一级级台阶北上;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的建设管理,也逐年迈上新台阶。7年中,江苏牢牢扛起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的责任,统筹配置境内江、淮、沂沭泗等多种水源和区域雨洪资源,科学优化实行洪旱错峰调度,克服省内农业灌溉高峰期供水保障巨大压力,竭尽全力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向省外调水的水源丰沛稳定。东线一期工程通水7年多来,江苏已累计向山东调水超47亿立方米,相当于将5个骆马湖或1.5个洪泽湖的蓄水搬运到齐鲁大地;同时,江苏还为安徽洪泽湖周边受水区提供稳定水源,为东线一期工程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提供支持。
如今,南水北调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江都水利枢纽调研时指出,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继续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完善规划和建设方案,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总书记高度评价南水北调工程,我们无比振奋。作为东线源头省份,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管理好、运行好一期工程,规划好、建设好二期工程,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陈杰坚定地说。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主任夏方坤也表示,将把学习好、领会好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作、水生态建设、工程运行管理提出的要求摆在首位,进一步在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上下功夫,确保一江清水北送。
量质并重,源头保障国家战略意图实现
“累计运行6007天、抽水总量786.81亿立方米”,江都第四抽水站泵房大屏幕上的实时运行数据,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这里正持续抽水滋润北方大地。枢纽4座抽水站全力开动,3天就能抽水1亿立方米,1年最多能抽水1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每年我们要向北输送3个洪泽湖的水量。”夏方坤说。
重“量”,更要重“质”。回溯7年前的冬天,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工程运行平稳、水质稳定达标。水质好坏,关键在源头。在江都四站进水侧工作桥上,监测人员、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马倩手持量杯,现场向总书记报告北调水质情况。
马倩手中的量杯里,盛着刚从下游河道水面下0.5米处采集的水样。“我向总书记报告,通过我们的现场监测和综合评价,江都四站进水口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马倩说,总书记边听汇报边拿起量杯仔细端详,并询问送水的具体标准,“我说Ⅲ类就满足送水要求了。”
“当时总书记还问了我南水北调送水以来的水质变化情况。”马倩汇报说,“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开始送水时,水质均达到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但是在2013年Ⅱ类水占比只有20%,2017年到2018年占比达到80%,水质呈现Ⅱ类水占比逐年提升的趋势。”
“我感到,南水北调调的不仅仅是水量,也要有水质作为保障,这样才能满足水体功能需要和用水需要。我们这里是南水北调的东线源头,源头水质合格,调水水质才有保障。”马倩说,监测人员一直严密关注源头水质,她向总书记展示的今年6月25日-11月13日水质监测成果表,就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泵站开机前及运行期间,每周都会进行两次现场监测,实时监测则持续不断。在总书记听取情况汇报处的右前方有块LED屏,屏上实时显示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获得的水体水质动态变化数据。源头水质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正不断健全,夏方坤告诉记者,一旦水质有异常警报,他们就会派出水政队伍沿入江水道上溯到引水地三江营调水保护区彻查原因。
水是流动的,调水水质全面提升是流域水质好转的缩影。马倩说,最近几年从监测的大江大河水质变化看,总体来讲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调水保护区。陈杰介绍,在东线一期工程建设中,我省同步实施治污工程,投资133亿元,保证了调水沿线水质稳定达标。
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告诉记者,为确保调水质量,扬州近年来狠下功夫。以往东线源头积聚了不少小码头、小船厂、砂石场,有的地方垃圾堆积,这些年通过搬迁企业、拆除小码头,引水地整体生态环境变好了。“下一步,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开工后,对沿线生态环境要求更高,我们要高度重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断提升水质。根本上,我们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高端企业,有污染的企业要进行转型升级或搬迁,把南水北调源头环境整治好,确保一江清水北送。”他说。
无论是江都水利枢纽还是沿线各地,都为润泽北方付出了极大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枢纽调研时强调,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提高向北调水能力,另一方面北方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业,节约用水,不能随意扩大用水量。
大兴水利,江淮大地用艰辛换来安澜
自古以来,华夏先民就懂得兴修水利、与洪涝抗争,然而水患一直是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威胁,在水系发达、水量丰富的江淮大地,虽然古有归海五坝、归江十坝等努力,但水患依然时常出现。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展览的起始篇章“江淮水患”显示,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后,苏中、苏北河道溃决仅在《明史》《清史稿》中有记载的就分别达45次、47次,扬州及里下河地区累计发生水患259次。1931年,江淮更是遭遇罕见特大水灾,江淮并涨、运河河堤溃决,里下河地区300多万群众流离失所,7.7万余人死亡。
在反映1931年高邮水害受灾情况的5张照片前,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我介绍完这几张照片的背景后,总书记特地上前去细看。总书记对我们说,江淮水患,特别是看到照片中反映当时灾害的严重程度,老百姓确实深受其苦。”这个细节,让负责讲解的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接待中心副主任姚爱群印象十分深刻。“现在高邮这些地方受灾还严重吗?是否还有这些大的灾情?总书记紧接着就关切地询问起高邮目前的治理情况。”姚爱群说,看到总书记这么惦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言一语都彰显着民生情怀,大家都十分感动。
江淮大地水患治理中,桀骜难驯的淮河是重点。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的重要部署,江苏迅速掀起了治淮高潮,兴建了一大批治淮防洪骨干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取介绍,观看以江淮水系为主线、以江都水利枢纽的建管历程为缩影,展现党带领人民群众治水兴水历程的展陈。
一幅幅黑白照片,展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北地区大力兴修水利,特别是兴建江都水利枢纽热火朝天的场面。姚爱群说,“在了解江都水利枢纽20多年的建设过程后,总书记对当时兴修水利的艰辛程度深有感触。”
艰辛换来安澜。习近平总书记在展厅里听取了今夏江苏应对严峻汛情的情况汇报。在连遭10轮集中降雨、收纳上游大量客水情况下,江苏做到全省无大灾,是稳固的水利设施提供了最充沛的底气。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治水放在突出位置,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了防洪、挡潮、除涝工程体系。多年来,尤其是近3年来,我省保持每年400多亿元的水利投资力度,全省长江、太湖、淮河等流域防洪标准均已达到50年以上。依靠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我省成功应对了历次流域性和区域性重大洪涝灾害的威胁,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姚爱群说,她介绍的这句话获得了总书记的赞同,“总书记说,都江堰和江都站都是华夏儿女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古今排灌工程史上的杰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托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和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积极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总书记的话,激励我们要守初心、担使命,更好运行好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姚爱群激动地说。
链接:江都水利枢纽工程
江都水利枢纽既是江苏江水北调工程的首站,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该工程南接长江、北通淮河,地处江苏省扬州市境内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主要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闸等组成,其中江都抽水站共装机33台套,装机容量55800千瓦,抽水能力达到508立方米每秒,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
为解决苏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上世纪50年代,江苏制订了“扎根长江,江水北调,引江济淮”的江水北调规划。江都水利枢纽作为江苏江水北调工程的首站,第一座泵站于1961年开工建设,至1977年4座泵站全部建成,同期建设了一系列水闸、输变电、河道等配套工程。江都水利枢纽具有抽江北送、自流引江、抽排涝水、分泄洪水、余水发电、保障航运、改善生态环境等主要功能,建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工程效益。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布局合理、设计施工科学、运行管理领先、生态环境优美、综合效益巨大,是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建设管理的大型泵站群,被誉为“江淮明珠”。工程1982年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2012年被评为“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管理单位5次蝉联“全国文明单位”,201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并荣获“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称号。
原文链接:http://jswater.jiangsu.gov.cn/art/2020/11/16/art_42164_9569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