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福建省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元老。他为官将近40年,从翰林院编修做起,最高官至总督,足迹遍及全国13省。在世时提倡经世之学,历经沉浮不改初衷,在治水、禁烟、著述、品德等方面为后世称赞,《清史稿·林则徐传》评价他“所莅治绩皆卓越”。今天介绍其在治水方面作出的贡献。
有清一朝,靳辅、陈潢之后善言水利者不多,林则徐无疑是一位擅长治水的学者型官员。从1814年任翰林院编修到1820年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在“声名不显”的七年京官生涯中,“人微言轻”的林则徐一刻也未停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忧虑。其间,他加入了由陶澍组织发起的京城宣南诗社,结识了黄爵滋、魏源、龚自珍等提倡经世致用之人。入职不久,他就因漕运隐患开始关注畿辅水利问题,积极搜集相关资料,酝酿写作《北直水利书》,历经二十多年最终定稿,即后人所知的《畿辅水利议》。该书表面阐述海河流域水利建设,实则围绕治黄展开,也是他“改河北流”伟大设想的前奏,其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观点值得后人学习。
在任期间,他兴修浙江、上海的海塘以及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范围涵盖大运河、黄河、淮河、长江等流域,并对海河流域治理也颇有见解。即使在被贬戍伊犁期间,林则徐仍以“宠辱皆忘”的胸怀关注民生,开浚水源,兴修水利,先后修建了“坎儿井”和“龙口水渠”,新疆百姓称之为“林公井”“林公渠”。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事必躬亲,同时还重视赈灾济贫,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
然而,在治水实践中,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体现在黄河治理方面。
1127年至1855年,黄河流路基本上在当前黄河以南的区域摆动,涉及现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的广大区域,并经常侵袭淮河(夺淮入江)、大运河,成为明清两朝的心腹大患。
早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刚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时,因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了大水灾。林则徐不惧琦善满洲贵族背景,向嘉庆帝直奏琦善的无能。但也因不畏权势,行事果敢,引来同僚的猜忌与冷嘲热讽。
道光四年(1824年)年底,洪泽湖高家堰十三堡决口,湖水外注,下游不少州县被淹。与洪泽湖相连的淮河是漕运的必经之道,高家堰决口引起淮河水位下降,造成黄强淮弱,直接影响漕运安全,清廷为之震惊。由于南河河道总督张文浩治水不得力,道光皇帝将其撤职,并于1825年3月下特旨,命正在家乡为母亲守丧的林则徐赶赴南河督修。林则徐深知水患的危害巨大,便立即赴任。身着素服的林则徐在高家堰日夜督修,不断查验。数月之后,堰工告竣,堵住了决口。由于兴修水利成就斐然,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被晋升为东河河道总督。
从1831年10月到次年2月,林则徐担任了100多天的东河总督。他在任内“绘全河形势于壁,孰险孰夷,一览而得。群吏公牍,不能以虚词进,风气为之一变”。清代黄河防御工程多为秸料修的“埽工”。林则徐认识到,每年收购秸料乃河工第一弊端,为此,他到任伊始就对所辖南北两岸十五个厅各工段存放的秸料垛逐一拆垛检查,按各厅料垛虚实情况严明赏罚,以除河工积弊。连道光帝也赞叹道:“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后来,林则徐因大力铲除河政腐败触动了官僚集团利益,很快就被调离东河总督职位,但他力除河政腐败的这份改革精神和坚强意志,却为后人称道。
在林则徐的一生中,最让人唏嘘和敬佩之处就是他以“罪臣”身份,在流放新疆伊犁途中参与开封祥符黄河堵口的事迹。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1841年6月),河南祥符黄河上汛三十一堡(今开封张家湾附近)滩水漫过堤顶,洪水溢决,迅速围困了开封城,“城中万户皆哭声”。这一次洪灾对开封古城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当时,河南巡抚牛鉴、东河总督文冲失职在先,束手无策,二人遂上疏请求暂缓堵口,甚至提出把河南省会从开封迁移走。黄河决口的消息传到京师,朝廷震动,道光皇帝解除了文冲职务,枷示河工,让淮海道朱襄继任河督。钦差大臣王鼎等驳斥了文冲等人的荒谬建议,并赴祥符督办河工。不过,王鼎也认识到堵口难度很大,以朱襄之力难以顺利完成,于是推荐林则徐参与堵口。林则徐接到上令后,立即赶往开封。
他一到祥符,就到堵口工程一线督导。经过一番筹划,汛期一过,便于10月正式开工堵口。此时,林则徐虽是戴罪之身,但他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地奔波在堵口工地。1842年2月,历时8个月的祥符堵口大工终于完成,两省二十三州民众得到解救。王鼎上奏“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请求将功赎罪,“免戍伊犁”。正在堵口庆功之时,忽传谕旨到,“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王鼎惊骇不能言语,林则徐则泰然处之,即日起程。
林则徐从开封出发后继续西行,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怀诗句。
当年,林则徐主持堵御黄河决口而新筑的黄河大堤,位于今开封市西起水稻乡马头村、东至柳园口乡大马圈堤段,在柳园口附近合龙,共7.5公里,较决口前旧堤向北推移了约两公里,离河道较近,故称“前进大堤”。因这段大堤形似月牙,有人又称其为“月牙堤”。为纪念林则徐堵口筑堤之功,后人称这段堤防为“林公堤”。
原文链接:http://slt.fujian.gov.cn/wzsy/mtjj/202104/t20210409_5569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