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门市新会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复核,正式成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一直以来,新会区在市水利局的指导支持下,坚持以水定城、量水发展,以高效的用水,创造了江门市四分之一的GDP,走出一条富有特色、颇有成效的节水之路,连续三年在江门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排名第一,先后获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0年度广东省节水型社会示范区等称号。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位推进
新会区虽江河密布,但人均水资源量不到2000立方米/人,人口、经济高度集聚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质型缺水忧患常在。新会坚持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始终把节水贯穿和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各环节、全过程。一方面,根据全区现有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编制《新会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新会区中长期节水规划》等,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另一方面,先后出台《新会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新会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等文件,把节水达标建设作为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纳入绩效考核,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列支专项经费,确保责任到人、资金到位,形成统筹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坚持效益导向、综合治理
新会农业用水占年总用水量的63%,是名副其实的“用水大户”,在农业节水上,新会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一是强化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累计投入4.16亿元,打造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体系,实施农业综合建设项目10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3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3.16万亩,完成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改造2800亩。全区26个中小型灌区全覆盖完成取用水评估,较2018年平均节水10%,其中东方红灌区节水达50%。二是大力推广节水农业。目前,全区共完成省级水肥一体化项目2个、区级项目10个。以江门市浩伦生态农业园为例,经实施微喷和滴灌等栽培技术后,水量只有传统沟灌的30%~40%。三是稳步推进涉水改革。出台《新会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探索建立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以及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2020年,完成新增改革实施面积达1.8万亩,为年度计划的115.4%,有力促进农业节水。
三、坚持循环利用、差别供给
作为江门市的工业强区,近年来,新会着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2020年,全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约4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约30%。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新会银洲湖纸业基地实行“集中供水、集中治水、梯级利用、循环再用”的发展模式,电厂排放的冷却水供给造纸厂使用,高档纸品企业排出的轻度污染废水就近回用于中档纸生产企业,然后再部分循环利用。纸业基地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4%以上,可减少总取水量近20万立方米/天,实现造纸企业成本和基地整体能耗“双下降”。二是树立节水标杆企业。目前,新会建成节水型企业16家,创建达标率达55%。以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在生产基地内设有污水处理设施、中水回用系统等节水设施,还利用人工湿地生态净化污水,使其绿色酱油发酵工程项目比其他同类型项目节水55%,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节水型企业。三是实行水资源差别化供给。出台新会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效益十条”政策,根据企业综合效益情况,依法实施水资源供给价格和供给方式差别化政策措施,从严落实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计划累计加收制度,倒逼产业发展规模、布局、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全面完成能耗“双控”目标。
四、坚持开源节流、全程监管
新会区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一是加强节水基础能力建设。持续完善水资源利用功能性、基础性配套,全面深化高效节水技术设施升级改造。先后完成今古洲北部污水处理厂一期等再生水高效利用工程提标改造,处理后的水质提升到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有效改善回补河道长期V类水的状况。二是加强水源从源头到末梢的监管。对全区110个在册取水户和6宗中型水库灌区用水计量进行实时远程监控,实现取用水信息自动化采集。加大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管控力度,年均投入6000万元用于管网维护更新,截至2020年底,全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9.8%。三是全域推广节水器具。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在市水利局指导和机关单位引领带动下,全区已建设节水型载体92家,所有公共场所以及2018年后新建的居民小区全部使用节水器具,节水型公共机构创建达标率达83%。
原文链接:http://slt.gd.gov.cn/dfss1/content/post_336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