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立足“短板”,建强末端。针对境内水文站网密度不足、布局不均的问题,开展水文基础能力提升行动,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052万元,新建水位站、雨量站等末端监测站点43个,水文站站点密度提升6.7%,雨量站点密度提升30.1%,全市6大河流、867处山洪灾害危险区、174座水库水电站实现监测全覆盖。
⑵技术“赋能”,科学预测。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建立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情况会商机制,每年投入150余万元购买气象预测等社会服务,运用回波去噪算法和短临降雨预报算法等技术,实现未来两小时降雨精准预报,精细化调度水资源,动态开展用水研判,调整输水计划,掐灭“旱情”苗头,今年以来,发出暴雨预警、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预警7次,成功应对3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准确率100%,未出现旱情。
⑶“紧盯”水质,做好监测。跟踪汛期雨水情造成的水质变化,做好重要水库、饮用水源地和县界河流的水质跟踪监测,保证汛期生活用水安全,累计投入900余万元,新建水质水生态实验室16个,新增离子色谱仪、流动注射分析仪等监测仪器70余台,建立月度监测制度,采样黄鹿水库、人民渠、继光水库等5个点位,今年以来,出具分析报告6份,月平均水质达标率90%以上。
原文链接:http://slt.sc.gov.cn/scsslt/dfss/2024/6/28/a5833504364a4e3b83eb1c43198717fb.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