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 水务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水利报:山西 农村供水高质量 城乡融合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4-10-16来源: 山西省水利厅作者:佚名

  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是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大事。山西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印发《山西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全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聚力推进“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举办全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现场培训,邀请专家深度解读,示范推广祁县、长治市、阳城县等一批典型经验。

  目标要求

  加快推进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小型工程规范化,实现县域专业化管理全覆盖,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切实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到2025年,工程供水保障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水量、水质、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四项指标”持续稳定达标,全省规模化率达到4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实现24小时稳定供水,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力争达到10%以上,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

  到2027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水源有保障、工程可持续、水价能承受、服务跟得上,全省规模化率达到5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5%,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实现24小时稳定供水,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力争达到30%以上,全面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

  到2030年,从“水源”到“水龙头”安全可靠、保质保量、城乡融合的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基本构建,全省规模化率达到7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全面实现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县域饮水安全标准化达标建设率达到80%,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均等化。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省级层面统筹做好政策引导、沟通协调、项目组织、业务指导等工作;市、县、乡政府落实第一责任,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在项目立项、配套政策、项目实施、资金保障和使用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强化资金保障。按照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省级财政适当补助、市县财政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采取特许经营模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集中供水规模化项目实施。

  注重人才科技支撑。鼓励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优势企业发挥科研人才技术优势,研发探索适宜实用的供水设施设备和管理模式。省、市、县三级落实专项经费,提升农村供水从业人员管理服务水平。

  从严监督考核。加强过程管控,持续对项目进度、质量控制、资金使用等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在建项目按程序、依标准稳步实施。

  广泛宣传引导。加大农村供水政策解读和饮水安全知识宣传,推动群众节水意识转化为节水行动。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员作用,协助基层水利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重点任务

  构建高质量工程体系

  1.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坚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结合山西省现代水网建设,以水网骨干工程引调水、水库水等地表水为主水源,建设或升级改造水厂,积极推进以城市、县城为中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全力实施城市管网向周边村镇延伸工程,能联网尽联网、能扩网尽扩网、能并网尽并网,同步加强城乡供水管理平台建设,推进城乡供水统一运维。

  2.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工程。对短期内难以实现城市管网延伸覆盖的村镇,因地制宜选择中小型水库、地下水等稳定可靠水源,加强水源调度和优化配置,以人口集聚的乡镇或行政村为中心,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新建跨乡镇、联村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或通过管网延伸、兼并整合小型水厂等措施,升级改造现有“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和规模较大的千人以上供水工程,稳定提高规模化率和供水保障水平。

  3.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短期内不能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规模化供水范围的地区,以稳定现有工程为主,统一建设和提升标准,因地制宜实施小水库、塘坝、机井、蓄水池等水源建设,采取以大并小、小小联合、新建改造等措施,推进小型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单户自备井、旱井、水窖(窑)等供水工程,加强水量水质监测,适时应急供水,配套适用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推广户用型末端净化设备应用,提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

  健全高水平管护机制

  4.推进县域统管。以县为单元,依托城市供水及规模化供水工程管理单位,组建或引进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公司或机构,对全县域农村供水工程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服务。

  5.强化运行管理。全面夯实农村供水县级管理“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健全群众反映问题办理机制,压实属地办理责任。以县为单元,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达标建设。推进县域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因地制宜搭建智慧化服务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工程水量、水质、水压等关键参数在线监测和重点环节自动控制和全过程监管。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开展数字孪生农村供水工程试点建设。

  6.形成合理水价。因地制宜推行农村供水阶梯水价制度和“两部制”水价,县级政府组织科学核定水价,实行分类水价,水利部门明确用水定额。建立合理水价补贴机制。

  7.加强水费收缴。建立良性水费收缴机制,推行预付费用水制度,加快用水计量设施安装或改造,推进农村用水以表计征、以量收费规范化发展,推动农村供水定额管理,超额累进加价,使水费收入成为工程运行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

  强化高标准水质保障

  8.加强水源保护。生态环境、水利、卫生健康部门共同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利部门强化饮用水水源上游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组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日常巡查维护,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9.全面净化消毒。加快农村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安装,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配套消毒设施设备,按需配套净化设施设备,按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分散工程通过采取水源保护、一体化净水设备等处理措施,保障水质安全。全面规范净化消毒设施设备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

  10.提升检测能力。以县为单元,新建或升级改造县级水质检测中心,配套完善水质检测设备,具备43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统筹配置专业水质检测人员,落实水质检测经费,建立水质巡检制度。

  11.强化水质检测。落实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供水工程一日一检(常规9项),每季度检测43项;千吨万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根据水源保护区及补给区污染源情况,采取差异化检测指标和频率,合理确定应检测指标项,至少一年两检;分散供水工程以村为单位,合理确定样本量,适时抽检。

  落实高效率应急响应

  12.强化动态监测。紧盯偏远山区、山村窝铺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居住分散等重点地区的脱贫人口和有致贫风险的重点人群,建立健全政府抓总、水利牵头、部门配合、乡村落实的农村饮水安全风险动态监测机制,精准识别用水困难户。

  13.做好应急供水。将农村供水应急保障纳入水旱灾害防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范围,健全完善县级农村供水应急预案,逐工程明确应急供水措施,合理布局应急取水点。落实水利、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沟通协作。组建应急供水队伍,储备应急保障物资。

  14.建设备用水源。开展县级城乡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常规水源和备用水源互联互通、互补联供,构建多源供水系统。城乡一体化和规模化工程覆盖后的小型工程受益区域,选择原有水量足、水质优的供水工程作为备用水源。

  祁县

  从“安全水”向“优质水”迈进

  全县农村人口22.23万,规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4处,受益人口21.77万;单村集中供水工程17处,受益人口0.46万;农村集中供水率100%,自来水普及率100%……一组数据折射出山西省祁县持续推进农村供水保障提档升级的丰硕成果。

  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专业化运营”工作思路,祁县锚定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全力实施水源水质双提升、管理服务齐发力两大行动,构建了供水需求可满足、技术服务可保障、工程运营可持续的长效体系,实现农村饮水从“安全水”向“优质水”迈进。

  实施水源提升行动,科学优化供水格局。祁县坚持“供水一张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单村工程标准化和应急供水精准化。大力建设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和管网延伸工程,构建以规模化水厂为主体、单村小型标准化工程为补充的新型农村供水工程保障体系。以老化供水管网改造作为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的着力点,同步推进乡村治理。抓好“水源头”,优先利用3座水库作为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加强水源调度和优化配置。加强小水源和储水供水设施建设。实施东山供水“双水源”建设。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的村庄,原有的单村工程作为备用水源利用,提高水源稳定性。

  实施水质提升行动,保障安全优质供水。祁县建好“水中枢”,高标准建设农村水厂4处,选用陶瓷膜深度处理新一代自来水生产技术,全面扩容提升供水能力。单村集中供水精选水质净化和消毒技术,提升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水平。管好“水龙头”,在水源地取水口、水厂出水口及主管网末梢、17个单村分别安装了在线水质检测设备,实现了全流程检测水质。建设祁县水质检测中心和4处水厂水质化验室,建立健全水厂日检、中心月检、单村抽检制度。

  实施计量入户收费,实现“以水养水”良性循环。祁县科学核定水价,确定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城市管网延伸工程、单村供水工程的水价,同时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实施预缴机制,推进一户一表、计量收费,全县安装预付费水表8.7万户,与中国农业银行开发水费收取平台,全县终端用水户交费比例达99.6%,落实农村供水工程管护经费,保障工程长效运行。

  建设智慧供水平台,构建县域“1221”建管体系。祁县充分发挥1平台(智慧供水平台)、2中心(城乡饮水管护中心、水质检测中心)、2公司(农村供水公司、城市供水公司)、1协会(农民节水协会)作用,建立健全县级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推进全县农村供水“一网统管”,建设数字孪生供水系统,构建起水质检测、运维管理等7大应用管理平台,实现了农村供水全链条的智慧生产、智慧管理、智慧服务。融入“四预”机制,建立健全饮水安全风险监测机制,紧盯重点地区,紧盯以小泉小水及浅层地下水为水源的供水工程,完善供水动态监管机制,健全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制定供水应急预案,强化干旱及冰冻预报预警,及时化解供水风险和隐患。

  推广农民节水协会,完善供水运行长效机制。祁县开通小水服务热线,建立专业的工程养护和抢险队伍,定期公布水质检测报告。全县成立农民节水协会122个,设立村级水管员161个,建立健全农民参与、要素支撑的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村级供水运行管理缺位问题。提留水费10%,建立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筹集制度,大大提高了农村供水工程建后管理效能。

  长治市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活水文章

  秋日,太行山深处的浊漳河水质清澈、波光粼粼,游客漫步河畔,不时可见白鹭翻飞、鱼儿跃动。

  依山傍水的山西省长治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夯基础、优环境、抓创新、强特优、兴文旅、促增收”六个方面发力,加快建设彰显太行山水风韵的和美乡村。

  长治市地处太行之巅,丘陵山地约占总面积的84%,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70%,过去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为改变这一状况,长治市积极寻找出路,统筹调配漳泽水库、后湾水库、屯绛水库等水源,加快建设50万亩上党大型灌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为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多年来,长治市致力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工程。针对部分农村供水存在水量无保障、水质有差距、维护成本高等问题,长治市多措并举推动城乡水务“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让农村群众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目前,长治市一半以上县区已启动或部分完成水务一体化改革,预计到2030年,全市将基本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阳城县

  打通农村供水“最后一米”

  在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护驾村,工作人员正在给搬迁点新建的30多户居民住宅铺设水网管道。得益于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新铺设的管道无需再建蓄水池,只需接入村里的主管网,就可实现通水。

  “接入主管网后,村民将全部用上自来水。省去了搬迁点重新布网、开沟,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护驾村党支部书记茹守军说。

  阳城县近年来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在阳城县水务部门的支持下,护驾村以温沟水源为基础,升级改造村内供水设施、设备、管网,实现自来水全覆盖。

  “从我记事起,村里百姓靠天吃水。现在拧开水龙头,水质好、水流大,洗菜做饭洗衣裳都很方便。”护驾村村民刘公社说。

  从靠天吃水,到随用随开,受益于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还有寺头乡。2019年起,寺头乡先后投资1327万元实施全乡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完成47个边缘村组末梢管网的新建和更新,维修9座蓄水池,铺设管网49.7公里,打通了农村供水的“最后一米”。

  阳城县近年来以“三横两纵、一屏四水、五区协同”现代水网建设为依托,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有序推进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

  目前,阳城县共有农村供水保障工程491处,自来水普及率达99.2%,规模化供水率达47.33%,60多个乡村实现了从“有水喝”到“水够喝”再到“喝好水”的转变。清澈的自来水不仅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题,也使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整体改善,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10月10日 第5669期 第8版 


原文链接:http://slt.shanxi.gov.cn/sldt/tbtj_358/zgslb_3067/202410/t20241010_967016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