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坝』的守护者
□ 王恒超 毛羽
“佛子岭水库的建成,使大片田地没有受淹,70万亩田地又得到灌溉,淠河两岸的人,在过去每年都受灾的土地上,第一次得到了丰收。”1954年11月5日佛子岭水库建成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条新闻面向全国放映,生动地记录着建成佛子岭水库建设这项时代壮举。
水库建设期间,物资紧缺、技术落后,工地条件艰苦,建设者靠着双手和肩膀,怀揣着“一定要把大坝修好”的信念,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1952年,20岁的沈福安,满怀热情,同一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一起,参与佛子岭水库工程建设。
沈福安先后干过土方工、钢筋工、安装工。由于表现特别突出,沈福安被选为“治淮劳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住的屋子是草房子、泥巴墙,空间狭窄。专家和工人都在工地上跑,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我们边学边干,白天施工,夜晚就在夜校学习。”沈福安回忆说。
经过近3年艰苦奋战,佛子岭大坝以雄伟之姿,横跨在淠河两岸。随着大坝各项工作陆续结束,一批批建设者返回家乡,沈福安却下定决心选择留下。做大坝的守护者,沈福安一干就是40年。退休后的沈福安,每天早上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大坝上转一圈,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30多年。
52岁的郭键作为“坝二代”,跟单位很多职工一样,从接下守坝任务开始,就与大坝结下了不解之缘。郭键每天都在重复着单一而艰辛的工作:汛期,滂沱大雨中,“守坝人”赶往水库,巡水护坝;旱期,烈日当空,“守坝人”奔赴大坝,观测水位,保障下游灌溉用水。
70年来,佛子岭水库发生了巨变。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佛子岭水库风景区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旅游旺季也是郭键最为忙碌的日子,除做好日常大坝巡查工作外,还要担起库区“水上卫士”的责任,向库区群众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做好“传帮带”工作,传承和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为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花园式水利工程单位贡献力量。
对青年职工来说,守坝不只是每天坚守一线,更需要在关键时刻扛起责任。作为刚入职的新人,姚德伟就经历了一次令他难忘的险情。有一次,溢洪道检修门在调试中出现故障,影响行洪安全,姚德伟丝毫不敢懈怠,马上找来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溢洪设施、闸门、开启设备逐一进行检查。经过紧急抢修,问题最终得以顺利解决。炎炎夏日,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坝面上热浪滚滚,巡库、检查闸门、维修机组等工作仍要正常进行,姚德伟也早已习惯这样的工作节奏,毫无怨言。像姚德伟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奉献青春和智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利人的奋斗精神永不变。在大山深处,“佛子岭精神”在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坚守和奉献中,传承延续。
本版图片由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提供
原文链接:https://slt.ah.gov.cn/xwzx/mtgz/1225535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