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坝建成世界殊 守淮安澜七十载
——写在安徽佛子岭水库竣工70周年之际
油画作品再现“佛子岭大学”授课场景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治理淮河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佛子岭水库则是新中国治理淮河的第一批重点骨干工程之一。水库工程于1952年1月动工,1954年11月竣工,仅用时两年十个月。佛子岭水库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连拱坝水库,享有“新中国第一坝”的美誉。
诞生:“新中国第一坝”建设历程
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951年10月,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水库建设序幕就此拉开。
关于坝型设计,为了节省建材、缩短工期,水库工程总指挥汪胡桢主张建连拱坝。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技术难度极高,当时仅美国和阿尔及利亚各有一例,苏联的援建专家也不相信中国能够建成连拱坝。1952年1月,佛子岭水库在崇山峻岭中破石动工。建设者凭着一股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的冲劲,肩挑背扛、肩拉手拽,在5.5万平方米范围内清除土石95万立方米,下挖深度30余米,最终成功建成连拱坝。
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退休干部为年轻职工讲述水库建设历史
佛子岭水库是当时亚洲第一座、世界第三座连拱坝,该水库的建成大幅度提高了中国水利工程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威望。此外,佛子岭水库还创造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淮河流域第一座水电站、新中国第一台1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徽省第一条110千瓦输电线路……
条件艰苦不言弃,自力更生谋创新。建坝之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当时西方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建设工地上所需的机械设备和重要材料无法进口。建设者坚定地走自力更生、敢于创新的道路,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我国第一个工地混凝土实验室。大坝混凝土浇筑所需的机械设备无法进口,技术人员就自行研制简易设备,创制吊装新型模板——朱板王梁,发明锯榫机、垂直打眼机、卧式打眼机、下料机、刨边机,技术革新达400多项。
在那个物质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用茅草搭建的简易屋子,既是住人的宿舍,也是工作的办公室。1952年年底,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在册人数1.89万人,其中干部884人、技工和军工1.0018万人、民工8000人。
水库建设之初,参建各方缺乏施工经验,没有成体系的施工方法与操作规范。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工程指挥部成立技术学习班。白天,青年职工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晚上,青年职工携带小板凳在工地听讲,膝上铺一块木板写笔记……沉浸在学习和钻研的氛围中,忘却了一天的劳累。建设期间,技术学习班吸引了约7000人参加学习,被称为“佛子岭大学”,更培育出了以汪胡桢、曹楚生、朱伯芳、谷德振、黄文熙5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水利专家和优秀水利工作者。据统计,这所特殊的“大学”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培养了8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水利工程师的“摇篮”。
效益:守护千里淮河安澜
淮水沿着山的走势逶迤流淌,不知不觉中,陪伴着佛子岭水库走过70年。
佛子岭水库建成后,为提高防洪标准,其上游先后建成磨子潭(1958年建成)、白莲崖(2014年建成)两座大型水库,构建“品”字形佛子岭水库群。佛子岭水库群是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和“安徽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充分发挥综合利用效益,累计创造综合收益约700亿元,为治淮大业及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佛子岭水库大坝
——防洪保安全,防洪减灾效益显著。佛子岭水库群承担着为淠河中下游、淮河干流蓄洪错峰的重要任务。1954年至今,佛子岭水库群共拦蓄洪水240余次,有效减轻淮河流域的洪水威胁,保障了周边城市及农田安全。
——灌溉保丰收,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昔日洪水洼,今日鱼米香。佛子岭水库群承担淠河灌区660万亩农田灌溉任务,通过联合调度运用,年均提供灌溉用水超7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3.64亿亩、水稻产量1185亿斤。
——供水保民生,源头好水润泽城乡。水库水质长期保持Ⅱ类以上,长年向下游沿岸市县供水。其中,向合肥市年均供水超2亿立方米,占合肥城市供水量的40%,为合肥市“百万市场主体、千万实有人口、万亿GDP(地区生产总值)”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发电保发展,输送绿色清洁能源。自1954年首台机组投运发电至今,3座水库水电站累计发电超105亿千瓦时,持续提供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
——补水保生态,生态环境好中向优。佛子岭水库群是淮河流域和大别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生态机组维持生态放水发电。2020年开始,佛子岭水库(坝下)纳入安徽省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考核断面,日均流量不小于2.11立方米每秒。
管理:争创国内一流水管单位
如果说建设水库是“打江山”,那么水库的后续管理就是“守江山”。从“约束洪水”“控制洪水”到“实现人水和谐”,守护淮河安澜的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的佛子岭人手中交接。
70载征程,同心共度;70年发展,代代传承。佛子岭人始终坚守在水库管理一线,深耕水库群联合调度,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构建精准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矩阵,不断加强管理创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辱使命。
2012年,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通过安徽省水利厅省一级水库工程管理单位验收;2013年,通过水利部国家级水库工程管理单位验收;2023年,实施争创国内一流水管单位“4332”行动计划,推动工程运行管理提档升级,完成水利部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试点建设任务,并代表安徽水利系统在全国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入选水利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项目试点……历经70年风雨,在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的精心“照顾”下,佛子岭水库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承:让佛子岭文化“被看见”
佛子岭水库不只是一座具有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它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治水文化和老一辈水利人的精神风貌。
从佛子岭水库建设阶段开始,国内大批艺术家在水库留下了许多诗文画作。郭沫若题写“佛子岭水库”“佛子岭宾馆”“佛子岭文艺”,刘海粟亲书佛子岭水库竣工纪念碑文,吴作人创作《佛子岭水库》油画等艺术佳品,靳以创作散文《到佛子岭去》,梅兰芳、严凤英、侯宝林、常香玉、郭兰英等到水库工地进行慰问演出……
佛子岭水库
筑坝为民,建坝育人。以佛子岭水库为核心的风景区,已建设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近年来,佛子岭人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编纂《佛子岭水库群志》、注册“佛子岭”商标、打造文化墙、建设水文化长廊、建成佛子岭水库文化馆,建设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科普馆,推进大坝博物馆项目建设等措施,开创了佛子岭水文化建设新局面。70年来,景区共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佛子岭文化通过发展旅游业“被看见”,佛子岭美景因为博大精深的文化“被记住”。近年来,佛子岭水库先后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
两岸青山未改,淮水东流未止。70年来,“新中国第一坝”仍巍峨横跨在群山叠翠间。从佛子岭水库“走出去”的中国第一批水利科技人员,以及“留下来”的一代又一代佛子岭人都不会忘却那段峥嵘岁月。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水库群管理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俞仕毅 吴奥琪)
原文链接:https://slt.ah.gov.cn/xwzx/mtgz/1225534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