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紧紧扭住河湖长制这个治水关键,持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河湖长制工作开展,既管住了“盆”,又治好了“水”,绘就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河湖生态画卷,实现了人与水和谐共处,走出了一条助推落实生态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双赢”的创新道路。
织密河长制网,河长制从“名”到“实”。湾沚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区域总面积670平方公里,人口35万。全区拥有大小河流20条,河道总长280公里,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圩区。河湖多、线面广、管理难,按照责任在“长”、成效靠“制”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完成了考核督办、信息报送、社会监督、立牌公示、日常保洁等制度,全区已上岗205名区镇村三级河湖长,认真履行职责,及时解决河湖管护突出问题。近年来,累计巡查13312人次,解决各类河湖问题1521个。除“官方河长”外,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自愿申报与集体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招募熟悉河道、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企业家、志愿者加入到“民间河长”、“企业河长”行列,积极履行治水护水的巡查员、宣传员、参谋员、联络员、示范员职责,为着力解决了管水护水“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力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
提升河长制面,河长制从“制”到“治”。为切实打好河湖“空间管控”攻坚战,巩固河湖“清四乱”成果,提升河湖水域环境整治成效,积极开展“清河行动”、“清江行动”。累计投入机械263台次,动用人员6009余人次,投入资金25万元,清理主支沟及小微水体600余处,清理垃圾2100余吨。重拳出击黄砂禁采,出台日常工作机制,联合公安、属地镇政府,在采砂河段长期驻点蹲守,严密监控,阻断盗采源头。会同司法机关,对历史案件进行深挖摸排,7名偷采者被追究刑事责任。加大财政投入,累计投入8500万元水质监测、河湖长效管理、畜禽禁养、水环境整治、黄砂禁采、水系连通工程等项目,河湖面貌有效改善,
深化河长制点,河长制从“大”到“小”。支流及农村小微水体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干流水质的好坏。为确保治理效果,湾沚区在净化河流“主动脉”上做文章的同时,在农村地区的沟渠湖塘等小微水体上下功夫,对全区所有大小水体一并纳入河长制管理,对958处较大的水体设置管护人员,给予管护补助,落实落细小微水体治理责任,明确了管护责任,设置了小微水体公示牌和管护制度公示牌。日常巡查、问题报告处理已成为常态化。
凝聚河长制力,河长制从“个”到“全”。在推动河长制工作中,湾沚区创新方式方法,致力凝聚社会合力,打造全民治水管水新格局。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水利网、人民网、新华网等上级媒体大力宣传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在举措、动态、进展成效等。围绕河湖长制工作,结合团建、水法宣传等活动,先后开展“不忘初心专治水 牢记使命为环境”、水法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居等活动。团区委召集青年志愿者加入“河小青”队伍,百名名志愿者参与保护母亲河活动。开展河长制主题征文活动,累计收到参赛作品300余篇,从不同角度宣传了全区河长制推进工作。
借助河长制值,河长制从“旧”到“新”。湾沚区把河长制工作、生态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转型发展的红利。六郎镇官巷村以河长制工作推进为抓手,对村内的水系进行生态治理,发展乡村旅游,人均收入达3.8万元。陶辛镇依托圩内水系,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改种荷花、莲子等,大力发展荷产业,亩均增产3000元,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陶辛水韵水利风景区已跻身国家水利风景区,年收入近5000万元。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命名湾沚区为第四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区上下以水护水的格局正在全面书写。
原文链接:http://slt.fujian.gov.cn/ztzl/lsfzhzz/tszs/202104/t20210408_5568809.htm